山东民生网:首页 > 新闻 > 地方联播

深圳临聘教师八成已转正 第二轮加薪逐步到位

时间:2010-09-10 09:37:51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凤飞伟 罗莎

  2008年教师节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提出要在两年之内解决临聘教师问题。两年来,深圳以先解决待遇再解决编制两步走的方式,通过提高待遇、定向招考等方式,解决了部分临聘教师的待遇和入编的问题。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年底前必须解决临聘教师问题。

  深圳解决临聘教师问题进度如何?记者采访后了解到,第一次加薪已经基本落实,第二次加薪目前并还未完全到位,部分区的临聘教师比例已经降至个位数。经过两次大规模的定向招考,部分已经从教十几二十年的临聘老师担心未来转正机会渺茫。

  ●现状

  第一次加薪已基本落实

  2008年,广东省决心在2010年年底全面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同年深圳对全市中小学临聘教师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起草临聘教师问题解决方案。去年6月,深圳曾下发文件,要求以2008年全市临聘教师月人均工资为基数,增拨30%的工资福利性经费,同时控制临聘老师比例,举办了两次定向招考。去年10月,深圳面向公办中小学(含中职学校)的雇员及临聘教师公开招考职员2160人。今年1月底,深圳第二次面向临聘教师定向招考职员1533人。两次考试结束后,仍有约5000名临聘教师等待转正。

  今年7月,根据《深圳市公办中小学临聘教师管理暂行办法》,深圳市拟对临聘教师第二次增加工资,增加后临聘教师的工资将达到公办教师的65%。

  今年8月,深圳市教育系统再次公开招考274名职员,但与前两次公开招考不同,此次职员招考的对象并不仅仅局限于深圳原有的临聘教师,而是面向2010年及以前毕业,符合相关报考职位所要求条件的所有人员。

  记者采访后了解到,第一次加薪已经基本落实,第二次加薪目前并还未完全到位。据罗湖区教育局人事科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第二次加薪的具体方案还未明确,目前暂未执行。福田区也仍在执行第一次加薪的标准。根据文件规定,从2009年9月起临聘教师工资将按新的工资标准核拨,具体为:小学4400元/月/人、初中4800元/月/人,高中5200元/月/人,而各区根据不同财政状况进行配套。

  南山区某公办小学的一名临聘教师告诉记者,加薪后他每月工资有7000元左右,相比之前多了1500多元的收入,但仍与公办教师有相当大的差距。“希望政府能解决教师的编制问题。如果编制无法解决,也希望能尽快实行同工同酬。”

  龙岗教育系统内的相关人士介绍,以前正编老师工资8000多,临聘老师的工资只有2000多,目前龙岗区正编老师的平均工资有9000多,而临聘老师的工资有4000多,“将来还可能会涨到6000多。”

  ●进展

  龙岗临聘老师比例有望减至两成

  提高待遇并不是大部分临聘教师的最终诉求,记者从各区了解到,经过这两年的招考,目前龙岗公办学校临聘老师的比例已经有望减至两成,福田、罗湖等区的临聘老师比例已经控制在个位数。

  “在我的印象中,临聘老师转正的速度开始加快,两年连续三批转正。原先的正编教师与临聘教师比例大概是5:5,通过这两年的转正考试,比例差不多是7:3。”龙岗区有关人士表示,不同学校情况也有所不同,“原来的区直属学校的正编老师比例要高一些,而原镇村办的学校的比例可能要低一些。”

  龙岗区教育局相关资料显示,在2009年6月之前,龙岗区临聘教师招调数量居全市之首,2005年以来,龙岗区教育系统通过公开招考或选聘考试,共调入优秀的临聘教师约900人。而2009年下半年开学时龙岗区正编教师与临聘教师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3:27,到2010底将达到80:20。

  宝安区是深圳人口大区,本报从宝安区人事局网站获悉,经过去年10月和今年1月两次招考,宝安区共招考职员1100名。宝安区教育局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该区目前计划再次拿出部分职位面向临聘教师公开招考职员。

  罗湖区教育局人事科工作人员透露,罗湖区的教师队伍共有5000多人,全区各学校的编制总额共计5400多,2008年临聘教师占公办学校教师总数的最高比例达到10%,目前还有300多名临聘教师,所占比例约为5%。

  去年,福田区将清理出的全区学校600多名编制全部用于解决雇员和纳入市教育局认可的临聘教师。去年9月组织雇员和规定范围内的临聘教师参加市的统一报名考试。去年10月又解决300名雇员和50名临聘教师。福田区教育局新闻发言人刘粤生告诉记者,福田区通过招考,近600名雇员教师已转为正式职员。

  福田区目前共有公办教师6900余名,原有已冻结的代课教师100人,还有一部分新增的代课教师260人,共计260名左右临聘教师。对于现存的临聘教师,刘粤生表示,福田区将尽可能地增加其收入待遇。

  ●未来

  教师担心转正考试机会减少

  不过目前一些临聘老师担心,随着公办学校正编老师与临聘老师的比例达到8:2,部分区推进临聘老师转正的力度会有所减弱,“这样一来,我们转正的机会就减少了。”一位在龙岗已经从教20年的临聘老师参加了今年的招考考试,但没有通过,“恐怕以后就更加渺茫了。”

  记者了解到,今年暑假《关于深圳临聘教师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中提出,临聘教师数额应控制在事业编制空缺限额内,且不超过事业编制的20%。有关人士分析说,因为龙岗区目前公办学位正编老师和临聘老师的比例已经接近8:2,因此不大可能再像这两三年一样较大批量地进行面向临聘老师的招考转正。

  而根据《深圳市解决公办中小学临聘教师问题实施方案》有关规定,各区、各学校要做好原冻结名单中两次定向招考后仍在岗临聘教师的清理规范工作;对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合同期满后予以解除合同,不再续聘;对已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合同期满后由学校考核,决定是否续聘,并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深圳是座外来务工人员很多,随着产业升级,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可能迁移出去,届时可能会出现学生人数减少的趋势,相应地保留一部分临聘老师可以作为缓冲。”教育部门相关人士透露。

  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临聘老师而言,更大的困难在于其业务素养与能力已经很难跟上现在深圳教育发展的需要,“要考试他们也很难竞争得过现在的年轻人。”(凤飞伟 罗莎)

  深圳教改应为全国探索经验

  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今年的党代会上曾说到,一流的教育才能支撑一流的产业,深圳的教育要为全国做探索出经验。解决人才队伍培养的问题,还要解决百姓关心的有学上、上好学的问题,在加快教育发展问题上动真格,见实效。而在日前召开的深圳市委五届四次扩大会议分组讨论上,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郭雨蓉谈到深圳教育问题时,也说到深圳教育应为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作出应有的贡献。承载太多人厚望的深圳教育改革应如何先行先试,在加快推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上,又将如何在实现教育现代化上体现“特区特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深圳由于城市的特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因素,在如何做好教育这篇文章上尚有诸多不足。比如人才培养,深圳习惯于“摘桃子”态度,满足于外来高等人才涌入,疏忽了对自身高等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短板效应”已显现;比如长期以来被市民诟病的学前教育费用昂贵,公立和私立的学前教育区别巨大;当然还有随着特区内外一体化,原先的宝安、龙岗片区居民在享用均等化的公共教育问题;除此之外,深圳大量长期徘徊在编制之外的代课老师。

  深圳教育改革如何改?谁是承载教育改革的主体?谁又是推动教改的载体?这些都要理顺。无疑,教师应该是教改的主体,让全体民众共享教育的成果则是教改的核心。

  深圳教改首先应教育去行政化,推崇“教师治校”、“教授治校”。上个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已明确提出“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趋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深圳在教育去行政化的问题上已先行一步,目前正在筹建南方科技大学已萌生改革迹象,未来走向如何,我们仍需拭目以待。

  深圳教改,应在推动享用公平均等化的公共教育、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上大有作为。“特区一体化,教育公平首先应一体化”,今年7月1日,随着深圳宝安、龙岗纳入特区范围,自此深圳进入了“大特区”时代。而之前由于特区内外实施的不同公共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深圳在特区外已欠太多历史遗留债,而公共教育的均等化和公平化就是其中两项最为严重的“短板”。龙岗、宝安两地在公办学位和公共基础教育投资上与福田、罗湖等区相差甚远。另外在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受教育方面,深圳的教育主管部门几乎是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局面。如今在深圳奋斗打拼的第二代劳务工的子女都已到受教育年龄,800多万的劳务工的子女受教育问题应摆在深圳教育的突出位置;代课老师问题实际上是民生问题,一位长期在深圳教育系统担任主要领导曾说,教师是一个超越性的职业,属于“无红包可发,无田地可分,无官可升”的那类人。这些属性就必然要求我们这个社会对教师都必须有高尊重度,高保障度,高稳定度,所以解决好代课老师就相当于处理好了教师的民生问题。

  深圳教改,建立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是方向。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30年的改革成功实践已充分证明深圳在把握改革时机,总结改革经验,创新改革思路上已经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色。由于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深港教育合作将是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切入点,去年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亲自点题的《港深教育合作》研究报告就曾建议香港高校到深圳设立分校,以此突出“校区”的概念。与内地高校在深设立分支机构不同,港高校在深圳设立“分校”,实际运作上是香港高校有两个校区,分别在香港和深圳,相隔只有一小时左右的车程,完全可以视为同一所高校,同一位教师可以分别在两个校区授课,同一个学生可以分别在两个校区就读,两个校区的资源可以统一协调和分配,最大可能的合理配置深港教育资源。

  深圳教改,号角已经吹响,目标已经明确。我们有理由期待,站在特区建立30周年的节点上,深圳将为中国教育改革贡献新的经验,探索新的科学发展路径。(李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