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百姓 > 山东特产

【传统名吃】清油盘丝饼

时间:2012-11-14 13:18:54  来源:问绿网  作者:问绿网

    提起清油盘丝饼,许多住在济南的年轻人也许会感到陌生。清油盘丝饼又叫盘丝饼、清油饼, 老济南人俗称“一窝丝”,是济南传统的风味小吃。盘丝饼是将抻面的功夫融于油烙工序之中做出来的面点,相传是从老北京传过来的。制作盘丝饼要先知道和面的学问,和面时须加多少碱、盐和水应根据季节和空气的干湿程度调配。

 

  将和好的面“醒”一段时间后,把面团搓成长条,抓住长条的两头在案板和空中反复摔打。拉抻到一定程度后将条面切成15公分的小段,再反复拉抻至八九扣时,就形成了数百根细如发丝的“龙须面”,在上面刷一遍油后用刀截成数段,然后将面丝一圈圈盘成饼状放在鏊子里烙制(烙制时还要刷上一层花生油)而成。吃的时候撒上白糖或青红丝,用手捧着盘丝饼轻轻一挤,千条均匀的“金丝”宛如细细的菊花瓣轻轻散开。送入口中,顿觉外焦里嫩、香脆爽口。

 

  梁实秋与盘丝饼

  中国现代散文家梁实秋对山东的清油盘丝饼印象颇深,有文字为证:“清油饼实际上不是饼。是细面条盘起来成为一堆,轻轻压按始成饼形,然后下锅连煎带烙,成为焦黄的一坨。外面的脆硬,里面的还是软的。山东馆子最善此道。我认为最理想的吃法,是每人一个清油饼,然后一碗烩虾仁或烩两鸡丝,分浇在饼上(《梁实秋散文精编》)。”

 

  梅兰芳品尝过济南的盘丝饼

 

  上世纪30年代,位于济南经三纬四路口的“又一新饭馆”就以经营特色的清油盘丝饼而闻名。1949年,年仅16岁的纪善祥来到“又一新饭馆”,当了一名烧火工,后来跟着店里从当时的北平请来的“面点大王”王庆国师傅学习制作盘丝饼。50年代,“又一新饭馆”以制作风味面点闻名泉城,除盘丝饼外,铺子里经营的水晶饼、荷叶饼和馅饼也很受济南市民的欢迎。因为“又一新饭馆”的炒菜北京口味较重,我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和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奚啸伯等名角当年在济南北洋大戏院唱完戏后经常光顾“又一新”,品尝盘丝饼。

 

  主料:面粉2000克(约剩余500克)、花生油500—600克

 

  配料:精盐8克、白糖300克、青红丝50克、碱粉5克

 

  制法

 

  1、把面粉倒入盆内,再倒入含8克精盐的温水800克,搅拌均匀,把面揉光,畅10分钟左右,将5克碱粉溶入25克温水中待用。

 

  2、把面团移到面案上,再揉一遍,搓成直径8厘米左右的长条。将碱液均匀地抹在长条面上,用双手抓住长条面的两端,在面案上摔打,先将面的中间部分向上抛,再往下顿摔,待面有劲后,站立用手提两端溜面。如此反复6次,再开始抻小条。

 

  3、用两手抓住溜好的条面,两端对折,用力要均匀,上下微微抖动着向外抻拉,将条面抻拉到约150厘米长时,用两手的食指交叉在条面的两端抻拉、对折、抻拉,如此反复7次(行话称为扣)即可。把两端的面头去掉,每次在对折前都要撒点面。用刷子蘸花生油先刷一面,翻锅抻好的面,也刷上花生油,油要刷的均匀,每根面丝都有油,但油不能过多过少,油过多容易粘连。刷好油后,用刀把面切成30份(有的是先分切面段,后逐个刷油)。先从面段的一端顺时针方向盘转,卷成圆形,另一端压在面剂底下,再用手轻轻按压成直径约8厘米的圆形饼状。

 

  4、把盘丝饼坯30个,分三次烙制。先在平鏊内放入备用花生油六分之一,烧至六成热时,把10个盘丝饼坯放入,用中火先烙制一面,烙黄挺身后,用锅铲翻身烙另一面,待两面均变黄后,再把六分之一的花生油分两次淋入鏊中,使鏊内温度保持六七成热,直至盘丝饼呈金黄色烙熟。

 

  5、把烙好的盘丝饼晾10分钟,用手挤促后,再把丝抖开,放入5寸的小盘内,撒上白糖、青红丝。如食者愿吃咸的,可撒点精盐。有的是将白糖、青红丝、精盐分别放入容器内,与抖好的盘丝饼一同上桌,食者可自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