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平安型、服务型、现代型、共建型社区建设,是市委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从滨州实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推进“四型”社区建设,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大意义
社区是社会建设的细胞,是社会管理的单元、居民日常生活的家园、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社区的主要职能是社会管理,加强社区建设是社会管理重要的基层基础工作。随着滨州“黄蓝”两区深度开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支撑点、社会成员的聚集点、社会组织的落脚点。社区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更为繁重,居民群众对社区的服务需求更加迫切,构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把加强社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面推进平安型、服务型、现代型、共建型社区建设,既是基层基础工程,也是民心民生工程,事关社会平安稳定,事关群众安居乐业,对推动科学发展、追赶超越,建设生态滨州、美丽滨州、幸福滨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总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共建共享、提高效能,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紧紧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高效规范为方向、以共建共享为保障,全面推进平安型、服务型、现代型、共建型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成为民主法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家园。
三、任务措施
(一)围绕四无目标,建设平安型社区
平安是社区建设的基础,要层层落实创建责任,争创四无社区,即:无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无重大治安灾害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无集体上访闹事等群体性事件,无非法宗教活动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1、强化治安防范。推进人防专业化,实行“一区一警”,在城乡社区普遍建立警务室,推动保安服务进社区,规范物业服务秩序维护队伍,推广农村治安保险,积极组建各种方式的专兼职社区治安巡逻队;推进物防普及化,对规模小区,大力实施“六小工程”,即:防盗窗内置式工程、单元对讲门安装工程、住户防盗门安装工程、楼道声控灯亮化工程、停车场建设工程、庭院安保工程,逐步推行或半封闭式管理;推进技防科技化,在社区大力兴建以视频监控为主的监控设施,并逐步实现与公安机关监控系统联网调用;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对社区内出租房、网吧、旅店等重点场所的整治管理,减少或杜绝社区内“黄、赌、毒”现象,配合有关部门对居民小区和驻社区单位、企业开展隐患排查和安全检查,防止因防范不到位发生治安灾害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
2、强化矛盾化解。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在社区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配备专职调解员,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深入实施“法律顾问全覆盖工程”,各社区配备常年法律顾问,为社区群众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并及时将影响社会稳定的信息报告社区,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为群众维权、为社会维稳”的双重作用;推广社区干部信访包干、警民联调等做法,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手段,妥善处理矛盾纠纷,预防减少非正常上访;建立完善群体性事件苗头预警机制,切实畅通社区信息沟通渠道,确保重大矛盾纠纷、事件及时预警、超前化解。
3、强化重点人员管理。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原则, 将外来人口纳入社区管理服务,积极为其提供住房、就业、教育、计生、社保等服务;对社区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逐人成立帮教小组,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提高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整体效能;对社区不上学、无职业、流浪乞讨、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青少年群体,完善排查、联系、教育、帮扶制度,帮助继续学习或实现就业;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服务管理,使之及时得到救助、治疗和康复,确保不脱离控制。
4、强化法制宣传。推进法制宣传进社区,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法制宣传教育、防火、防盗、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和健康知识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扎实开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坚定信念、拒绝邪教”警示教育和禁毒警示教育,增强社会防范邪教意识,确保社区无邪教活动,无吸毒者滋生;探索建立社区心理诊疗室或咨询室,聘请专业人员开展心理疏导,预防极端行为,筑牢维稳心理防线。
(二)开展四类服务,建设服务型社区
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点,要不断丰富服务种类,增加服务项目,逐步将单一的政府性服务向综合的政府性服务、市场性服务、公益性服务拓展,不断满足居民需要。
1、全面开展生活服务。发展社区商业服务,大力兴办社区便民店和社区超市,推进便民商业进社区;发展社区家政服务,重点推广卫生清洁、家务管理、陪老托幼等服务项目,推进便民服务进家庭;发展医疗卫生服务,逐步设立社区医疗站和家庭病床,为群众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服务;发展环境卫生服务,做好社区净化、绿化、美化工作,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环境;丰富服务主体,鼓励企业提供社区服务,鼓励个体经济参与社区服务;改进服务手段,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推广各类上门服务、代理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2、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完善待岗人员登记、培训、咨询、指导、介绍、援助等制度,为就业再就业提供全面服务;结合居民实际需要,加大对社区就业岗位特别是公益性岗位的投入开发,社区招聘普通雇员优先考虑失业人员;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社区服务项目或参与社区服务;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低保的相关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3、扎实开展救助服务。建立完善社区救助服务网络,鼓励兴办社区福利服务项目。重点实施社区敬老养老服务,加快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实体承办的社区养老模式;实施社区优抚服务,对困难烈属、军属和其他优抚对象中的困难居民积极提供社会救助;实施社区扶残助残服务,综合提供帮扶、康复和疏导服务,使社区残疾人生活有保障、精神有慰藉。
4、积极开展文化服务。健全完善社区文化体育设施,整合社区文体设施资源,广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注重培养社区文体活动骨干,建立社区文体指导员队伍,推进文体类社区民间团体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文体活动专业化、规范化程度;加强对社区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倡导敬老爱幼、扶困助残、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良好社会风尚。
(三)坚持四化标准,建设现代型社区
现代是社区建设的方向,要坚持城乡统筹、标准统一、服务统揽、职能统管,积极推进社区管理服务网格化、信息化、规范化、专业化,打造高效规范有序的现代型社区。
1、推进服务网格化。根据服务需要,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明确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为网格责任人,整合警务室、调解室、综治社工和社区志愿者等力量,按照信息采集、任务派遣、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考评的工作流程,共同提供网格化服务。服务内容涵盖所有涉及社会管理服务的事项,并根据群众需求,开展各种针对性、特色化服务,实现精细服务、敏捷服务、闭环服务。
2、推进工作信息化。逐步改善社区居委会信息技术装备条件,全面支撑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统筹规划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县区、乡镇(街道)、社区三级联网,建设集行政管理、综治维稳、便民服务于一体,信息采集一次产生、多方使用,综治工作一站受理、一网协同、社会事务一线接入、集约管理的综合性应用平台。依托平台建设社区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网络向居民提供婚姻、户籍、教育、医疗、社保等服务。鼓励商业主体利用社区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各种便民利民服务,形成社区服务网上超市。
3、推进运转规范化。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仿照乡镇(街道)模式,建立一定规模的社区服务中心,集中开展各类为民服务;规范完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楼门院管理制度、业主委员会工作等制度,实现社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对社区承担工作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明确社区工作范围,对社区承担的工作要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提供必要经费和工作条件,面向社区居委会的检查评比达标及各类会议、台账和材料报表,要严格控制、大力压缩。
4、推进人员专业化。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居委会帮助工作或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到社区担任专职工作人员,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或退休党员干部、社会知名人士及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通过民主选举担任社区居委会成员。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参加劳动模范评选,加大从优秀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中选任乡镇(街道)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力度,对工作成绩突出、居民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人员及时给予宣传表彰奖励。
(四)调动四方力量,建设共建型社区
共建是社区建设的保障,要坚持多方协同、全民参与,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政府部门派驻社区力量为依托、以物业服务企业和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和社区群团组织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管理体系。
1、调动社区党组织力量。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要配齐配强社区党组织班子,提倡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和书记、主任“一肩挑”,推行社区“兼职委员制”,选聘或委任驻社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居民党员代表等担任社区党组织成员;社区党组织要切实领导和指导好社区居委会工作,支持保障社区居委会充分行使职权;推行社区党员分类管理,通过“直管”、“共管”、“接管”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社区党建覆盖面;认真组织党员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扩大党的工作在城乡社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调动社区政府组织力量。依托社区开展公共服务的政府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关心社区建设,切实加强派驻社区力量,完善工作保障,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要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支持政府部门派驻社区力量开展工作。驻社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要积极支持、配合和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工作,要把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情况纳入文明单位创建内容,有关部门在评先树优时要主动听取社区居委会对驻区单位意见。
3、调动社区自治组织力量。切实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调整充实调解、社保、治安、卫生、计生、文化等下属委员会及居民小组长、楼院门栋长,并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社区服务站等专业服务机构;社区居委会要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社区服务,支持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服务;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要主动接受社区居委会指导监督,重大事项应告知社区居委会并听取其意见;要健全完善社区居委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逐步扩大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范围,不断提高居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程度。
4、调动社区社会组织力量。对物业服务企业,依法监督其经营服务行为,督促履行社区管理服务责任;对社区社会组织,加大培育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加强监管,确保依法规范开展活动;对社区志愿服务,要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网络,积极动员党员、团员、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学生以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参加社区志愿活动。
四、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建设“四型”社区的重大意义,把推进“四型”社区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县区要根据《意见》精神,紧密结合各自实际,深入谋划,研究制定各自推进“四型”社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各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要在推进“四型”社区建设中发挥抓总引领作用,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指导作用,综治委各成员单位要齐抓共管、密切协作,形 成工作合力。
2、完善保障。要加大社区建设投入力度,通过多种方式解决社区办公场所和服务用房;统筹解决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报酬,逐步落实养老、医疗等政策;社区兴办公益事业所需费用,经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按照自愿原则,可以向社区受益单位筹集;动员社会力量对社区建设给予人力、物力、财力、设施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外资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公益事业。
3、有序推进。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城市、农村、城乡结合部社区,居住、商业、工业、复合社区的不同情况,加强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四型”社区建设。各县区要在城乡分别确定“四型”社区建设试点,大力培育典型,及时推广经验做法,不断总结社区建设的经验和规律。要把推进“四型”社区建设情况纳入综治考核,作为评价年度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