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坚持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有利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标准,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大胆创新,推出了以“四型五网六队”为代表的社会管理新机制,取得较好成效。
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扎实推进“四型”社区建设。从市一级实际出发,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确定为“两手抓、抓两头”。一手抓上头,抓市综治委67个成员单位70项任务分工的落实,一手抓下头,抓基层社区建设。年初,组织了社会管理“千人培训”,共培训全市各社区书记、主任等有关人员1000余人。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建设“四型”社区的工作思路。一是围绕四无目标,建设平安型社区。平安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和首要目标,重点抓好治安防范、矛盾化解、重点人员管理、法制宣传四项工作,层层落实创建责任,争创“四无”社区。即无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无重大治安灾害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无集体上访闹事等群体性事件,无非法宗教活动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目前,全市各社区均建立了警务室,聘请了法律顾问,“四无”社区达标率为98%。二是开展四类服务,建设服务型社区。把服务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重点提供生活服务、就业服务、救助服务和文化服务,并逐步将单一的政府性服务向综合的政府性服务、市场性服务、公益性服务拓展。目前,全市各城市社区均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一站式便民利民服务。探索推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便民服务卡、网上预约上门服务等项目受到群众广泛好评。三是坚持四化标准,建设现代型社区。以高效规范为目标,坚持城乡统筹、标准统一、服务统揽、职能统管,积极推进服务网格化,将市城区进一步划分网格,实行多位一体的精细服务、敏捷服务、闭环服务;推进工作信息化,依托政法信息网络,集行政管理、综治维稳、便民服务于一体社区综合信息平台正在建设之中;推进运转规范化,对社区各项工作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规范;推进人员专业化,健全社区工作人员的选聘、培训和奖惩制度,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四是调动四方力量,建设共建型社区。共建是社区建设的保障,我们坚持多方协同、全民参与,充分调动社区党组织、政府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力量,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政府部门派驻社区力量为依托、以物业服务企业和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社区单位和社区群团组织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管理体系。目前,滨州市民政部门批准的城市社区96个,农村社区597个,达到“四型”标准的已有103个,维护稳定、服务群众的效能明显提升,进一步夯实了社会管理的基层基础。
坚持结合实际、突出实用、注重实效,深入实施“五网联动工程”。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从滨州实际出发,以实用为标准,用实效来检验,全面部署实施了“五网联动工程”,初步构建起五网恢恢、疏而不漏、四防结合、平安稳定的新局面。一是实施“天网”工程,推进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加强视频监控系统与警务信息互联共享,实现公安机关与社会单位监控探头联网调用,变过去探头少、覆盖率低、实战能力差的监控系统为覆盖面更广、反应更灵敏,防范、发现、查证犯罪能力更强的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构建新型治安防控体系。目前,全市76个派出所全部建立了监控中心,5万多个探头覆盖全市。二是实施“地网”工程,推进综治维稳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全面推广便民服务代理制,对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保姆式”代理服务,变过去力量分散、职能单一、突出管理、事后处置的维稳模式为资源整合、职能完善、注重服务、关口前移的维稳服务体系,构建新型维稳服务体系。全市各乡镇街道已全部建成综治维稳为民服务中心,并实现了“九统一”、“六规范”。三是实施“人网”工程,推进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变过去组织不健全、运作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充分的人民调解组织为“三调联动”、“多调对接”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构建新型人民调解体系。全市已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5900个,配备人民调解员16373名,并先后建立了道路交通事故、经营性矛盾纠纷、医患纠纷等人民调解委员会。市医调委成立一年来,已成功处理医患纠纷53件,在维护稳定,保障群众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实施“法网”工程,推进法律顾问工程全覆盖,变过去坐门等客、承办个案的法律顾问制度为主动上门提供全面法律服务并为党委政府提供维稳信息的新型法律服务模式,变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为谁代理、替谁维权”的单一作用为法律顾问“为群众维权、为社会维稳”的双重作用,构建新型法律服务体系。全市已有633家机关事业单位,779家企业,4425个村居社区聘请了法律顾问。五是实施“数网”工程,推进政法信息网络全覆盖,变过去政法部门分散建网、互不联通的信息化模式为政法系统网络设施共建、信息资源共享、网上协同作战的新型政法信息网络,搭建各级政法部门联系沟通、密切配合的数字平台,构建新型信息网络体系。目前已经实现省、市、县三级网络对接,并开展了视频会议、门户网站、可视化应急指挥调度、网上办公、网络舆情搜集等系统的应用。
坚持群防群治、群策群力、群众参与,全力打造社会治安六支队伍。由于滨州公安现有警力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且主要精力放在打击、侦破和惩治犯罪上。而承担一定治安秩序尤其是防范、预防职责的物业服务公司、保安服务公司等又由于种种原因尽责不到位。我们牢固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社会能动、公众参与的理念,探索建立了社会治安六支队伍。一是规范物业服务队伍,重申《物业服务条例》规定的治安秩序维护职责,强化安全防范条款,定期通报各物业服务小区发案情况,并对物业服务企业秩序维护人员进行了强化培训。加大对物业公司实施黄牌警告和一票否决力度,督促物业企业切实担负起治安管理职责。二是壮大保安服务队伍,坚持管办分离,将保安服务全面推向市场,实现“社会办保安、公安作监管”。坚持统一招录条件、统一培训要求、统一保安标识、统一服务标准,不断提高保安队伍职业化程度。目前,全市保安服务从业人员已有9581人,服务全市1636个单位,成为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力量。三是发动环卫职工队伍,把环卫职工纳入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都绑定具体环卫工人,统一配带“治安巡逻”袖标,担任治安信息员和治安巡逻员,在清除城市生活垃圾的同时,帮助清除治安垃圾。见义勇为基金会和移动公司联合向环卫工人赠送了500部手机。公安机关对环卫工人进行了报送信息、保护现场、自我保护等培训,切实提高了环卫职工相关能力。四是激活公交出租队伍,通过“十佳见义勇为好司机评选”,发放治安联系卡,健全一事一奖机制等方式,提高广大司机参与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并督促各客运公司加大技术投入,全面推广GPS定位、3D无线监控及车辆报警系统,110指挥中心设立24小时专线,方便司机及时报警。五是扩大社区治安巡逻队伍,政府出资、社会赞助相结合,在社区、农村组建各类专兼职巡逻队,并建立完善了治安巡逻队与综治办、派出所的联动机制。全市社区、农村已建立各类治安巡逻队4919个,专兼职巡逻队员33080人,筑起了维护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六是完善治安志愿者队伍,全面启动“万名治安志愿者服务计划”,建立健全人身意外保险、绿色通道救助等保障机制和公益活动记录卡、志愿者优待卡等激励机制。目前,全市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六支队伍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总人数达到6万余人,共提供各类治安信息5600余条,提供破案线索382条,协助破案96起,在社会治安中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