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7-02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 作者:那什
1月21日,腾讯微信正式发布;
4月11日,盛大移动IM“Youni”正式发布;
4月14日,联通“沃联系”登陆苹果App Store;
4月20日,新浪微博新增了“将微博转发到私信”功能;
6月7日,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苹果推出了IM产品iMessage,帮助将来使用iOS 5的iPhone和iPad用户通过手机网络或Wi-Fi完成即时通信;
6月9日,诺基亚宣布推出免费信息平台“诺基亚IM”,安装这个应用的用户能够向MSN、雅虎通以及MySpace IM的账户发送信息。
除了移动即时通信应用,互联网巨头密集推出KIK应用。KIK是一种针对手机通信录的社交软件,它可基于本地通信录直接建立与联系人的连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免费短信聊天、来电大头贴、个人状态同步等功能。不久前,开心网和谷歌几乎同时推出了自己的“类KIK”应用飞豆和Disco。
“乱花渐欲迷人眼”,这样形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信应用一点也不为过。当微博、移动即时通信软件还在使出浑身解数拓展新功能以获得用户青睐时,KIK等后起之秀已经在一旁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
文字、语音、图片、视频……这些表现方式让手机端即时的信息传递变得生动起来,即时通信应用获得了年轻用户的热情拥抱。而智能终端的普及让这种生动有了实现的载体。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3G手机市场上3G智能终端数量由1月的423款增长至6月的449款,用户关注比例则由1月的87.0%攀升至6月的91.6%。伴随着配有双核、独立显卡的智能手机的大规模问世,数据业务将有更多广阔的表现舞台。此外,电信运营商上网资费的降低,又让这些新应用变得可亲可近。多种手机上网包月套餐,让数据流量不再是问题,而在Wi-Fi环境中,用户还能免费享受到这些新应用。
生动鲜活的传递方式,一对多的互动形式,这些新应用看上去像是打扮亮丽、跳跃前行的年轻人。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短信这个传统业务。相比之下,最多包含70个中文字符,只能传递文字信息的短信看起来更像一个衣着朴素的迟暮老人。这让人不由得为一直非常依赖传统业务营收的电信运营商感到担心:
短信“老”,“老”的只是面世的时间。就此判断短信业务将成明日黄花还为时过早。
短信仍然是用户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各类短信发送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2006年至2010年,全国移动短信数量分别达4295亿、5946亿、6997亿、7727亿、8250亿条,五年几乎翻了一番,增长170.8%。工信部发布的2010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各类短信发送量达到8317亿条,同比增长6.1%。逢年过节,短信仍是人们之间的主要问候方式,据统计,2011年春节期间,我国各类短信发送量累计达到260亿条,同比增长13%。此外,清晰明确的市场定位让商务联系、问候长辈等情况依旧离不开传统短信。
不仅如此,老而弥坚的短信业务也在不断寻求突破之道,和移动互联网的新业务进行融合,拓展行业应用,有些成效已经显现,让短信“老”矣,尚能“饭”否的担忧不攻自破。
“联姻”已结硕果。专家指出,电信运营商以语音、短信等渗透率非常高的传统业务为基础运营,结合自身优势开展一些业务或合作具有先发优势。电信运营商除了短信还有自有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应用商店里还有大把可控的应用软件,可以搭建一个平台把短信和即时通信新应用融合起来。比如宁夏石嘴山市移动“短信微博”,市民可以把议政短信发送到政府网站或微博上,相关部门将处理结果通过网站或者微博回复到市民的手机上。像这样融合的例子还有很多。
行业应用是突围之道。即时通信应用更贴近个人用户市场,相比之下,极高的到达率、信息的广播方式以及与生俱来的安全性,非常契合行业化的应用。近年来,电信运营企业积极拓展短信在行业领域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短信应用从个别行业扩散到了各个行业,从最早应用于客户服务环节到目前已渗透到企业内部管理、外部服务等各个环节,“企信通”、“家校通”等应用已经开花结果。随着物联网建设的全面铺开,短信与USSD(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结合能让手机更为方便地采集、传递信息,短信也将成为物联网家族中一名重要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