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1-01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作者:闫盛霆 祝明会
新华网山东频道1月1日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围绕老工业区转型发展,坚持以环保手段倒逼产业优化升级,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攻坚克难,铁腕治污,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提升的双赢。2011年,全区空气环境质量良好以上天数由2007年的6天增长到2011年的185天;空气质量良好率由2007年的1.6%提升到2011年的51%。与2007年相比,全区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硫的浓度分别下降54.3%和65.6%,COD排放量削减15.8%,孝妇河水质达标天数为330天,达标率为90.4%,比2010年增加253天。
着力构建“大环保”格局。近年来,淄川区委、区政府把生态环保作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切入点,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建立健全环保责任制。坚持环保工作重心下移,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镇街道、部门和企业,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网络。积极构建大环保管理体系。实行项目联合会审制度,对于无环保手续或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不予立项、不予供地、不予供电、不予贷款,逐步构建起各部门齐抓共管、配套联动的工作格局。
扎实开展铁腕治污。针对老工矿区,产业结构重,排污总量大的实际,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命门”,综合整治,铁腕治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狠抓生态治理。以关停取缔小炼铁厂为突破口,成功打响环保治理攻坚战。累计投资13.8亿元,对全区建陶、冶金、水泥、化工、矿山开采等重点行业实施大气联防联控工程,237家建陶、耐火、水泥、电厂等重点污染企业完成脱硫、除尘设施改造,关停取缔各类土小企业1380家,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损害城市形象的二氧化硫、烟粉尘、化工异味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强力推进污染减排。根据国家各项约束性政策,结合全区实际,科学制定并严格组织实施减排计划,主要污染物排放连续实现“双降”。2011年全区共投入资金8000万元,实施减排工程17个,削减二氧化硫2300吨、氮氧化物800吨,分别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186%和1646%。
始终保持环保高压态势。从源头控制新增污染源。严格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制度,对新上、改造、扩建项目,严格落实“五个一律不批”,即: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律不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一律不批,不符合功能区规划和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的一律不批,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一律不批,不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一律不批。从源头上杜绝新增污染项目,全年共拒批项目85个。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实行全方位、全时段、高频次的检查方式,严查超标排放,共出动现场执法人员1.8万余人次,检查各类企业1.5万余厂次,立案处罚企业环境违法行为147件。加快环保“数字化”,对341家重点企业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设施,初步建立起了全防全控的环境防控体系。
成功推行污染物有偿使用制度。淄川区在全山东省率先推行污染物有偿使用制度,坚持上大压小,疏堵结合,走出了一条以环保为手段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特色之路。基本完成了对水泥、氧化钙、焦宝石、砖瓦等产业的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实现脱胎换骨式的提升发展。全淄川区环境污染物有偿使用制度创出的成功经验,得到了上级环保部门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