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综合 > 中心活动

淄博成为全国首家“新材料名都”

时间:2011-12-19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马景阳

  大众日报淄博讯 在12月17日召开的淄博市工业经济过万亿暨促进内涵发展大会上,淄博市委书记刘慧晏宣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经过长期不懈坚持内涵的发展,淄博市工业总产值、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双双突破1万亿元,成为山东省第三个、全国第16个工业经济过万亿的城市。

  刘慧晏说,作为靠拼资源、牺牲环境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淄博克服结构性矛盾突出、环境容量超标、资源枯竭等困难,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持之以恒地抓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的路子,逐步将一个工业大市打造成工业体系完备、自主创新能力强、绿色低碳环保的现代化工业强市。

  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推进。从环境立市到全面建设生态市再到争创全国环保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淄博的发展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从2005年开始,他们累计投资230亿元,先后实施两轮碧水蓝天计划;狠抓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污染治理,大力实施“因景治污、因景植绿、因景修路”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为生态文明构筑起一道道坚实的绿色“屏障”;狠抓以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为重点的综合环境整治,彻底根治化工异味、秸杆焚烧、含酚废水、粉尘烟尘等破坏生态文明的一个个“毒瘤”;关停土小企业4000家,治理污染企业3800多家,全市8条主要河流全部达到恢复鱼类生长要求,整体水环境恢复到1985年以前水平。2006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市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加大节能减排考核和处罚力度,实行节能减排目标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淄博提前一年半在全省率先完成“上大压小”任务。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先后在宁夏、甘肃等省建设了一批“飞地园区”,为工业经济发展腾出更多空间。“十一五”期间,淄博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3%,比“十五”翻了一番,COD和SO2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8.1%和27.6%;可吸入颗粒物下降了50.4%;中度以上污染天数从172天减少到8天;万元GDP能耗下降了17%。

  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有机结合。对于陶瓷、重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一度占到GDP80%以上的淄博来说,传统产业绝不能简单抛弃。2008年初,淄博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实施了“5年1500亿”技改计划,5年时间投入技改资金1500亿元,运用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对机电、纺织、冶金、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更新、改造、提升一遍”,通过“存量改革”使规模以上企业7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能耗和污染排放全部达到国家标准。目前,累计完成技改投入2015.6亿元,全市60%以上的地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淄博制定了培植新材料、精细化工、信息、医药、汽车和机电装备等六大新兴产业计划,全市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173家,其中国家级8家,拥有院士工作站27个,数量居全省首位。仅在新材料方面,已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技术中心70个,是这一行业研发机构、科技人才最集中的领域,在国内同行业位居前列。

  在全方位精心培育下,淄博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和机电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壮大,2010年实现产值26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024.4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18%。淄博被山东省确定为重点培育的特色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去年被命名为全国首家“新材料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