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10-13 14:19:53 来源: 作者:
10月份,是学校少先队大队委员和班干部的换届选举高峰期。相比以往班主任推荐、老师指定的定员方式,现在倡导民主、公平的竞选方式在校园已成评选的主流。大队干部、班级干部被视为学生"官",是大队活动、班级管理中老师的重要副手,而外界对"官"概念的多样化理解,延展到对小学生的"官"生活的各种推测。
记者在采访中的感受是,孩子们的"官瘾"还是比较足,有近七成小学生希望谋个"一官半职",但孩子们的想法并不像坊间推测的那样功利和势利。而老师们也注重对于孩子们"官念"的正确引导,让孩子们形成一种自信、向上、完善的进取心理。
主流 竞选当道
奶奶隔着墙听孙女的竞选演讲
开学后一个月,大同小学进行了大队干部的竞选,全校近2000名学生参与票选大队委的13名大队干部。"演讲的时候,我紧张得要命,腿都发抖了,中间讲话还卡壳了好几次呢。"回想起自己竞选大队干部的窘况,9岁的刘思迈话音瞬间沉下去了。刘思迈在竞选演讲时,70多岁的奶奶靠着学校墙角听广播,希望学过民族舞、拉丁舞的孙女能当上文娱部长。
这只是小学校园干部选拔的一个小镜头,反映的是竞选已成小学校园干部选拔的趋势。
在学校看来,竞选能为孩子注入民主意识。以前是老师划圈圈指派谁来当班干部,现在是无门槛报名、有学生和老师当评委、当场打分评分。
在学生看来,参选、拉票、才艺展示等一系列流程走下来,热热闹闹,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件事与自己密切相关。"我们还不能参加大队干部竞选,但有大哥哥、大姐姐要我们来投他们的票,很好玩的。"一名低年级的学生说。而参选者要准备演讲稿,学校给出专场时间、搭建舞台为参选者提供才艺展示的平台,他们的劲头更大。
家长的看法则是五味杂陈。刘芳的孩子在侯家塘附近的一所优质小学读书,孩子参加大队干部竞选,希望妈妈能像班上其他孩子的家长一样帮她拉票、刷票。当然,刘芳婉拒了孩子,并要求孩子以实力赢得竞选,但孩子透露的信息让她担心成人的"谋官"方式对孩子有误导。
岗位 冷热不均
孩子权衡岗位有自己的想法
"每个职位都好抢手,我最后只申请了监控导播的职位,没想到真的被选上了。"五年级的方帅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自己的板寸头。大同小学大队辅导员刘丹告诉记者,此次的大队干部竞选主要在四、五两个年级开展,97人上交了自荐材料,13个职位中没有"空位"的现象。五年级的李姝琪就成功竞得劳动部长的职务。相中这一职务,小姑娘说,她在家里就主动帮妈妈擦桌子、拖地,很喜欢搞卫生、搞劳动,所以对它一见钟情。她认为,只有喜欢这个岗位才能做好工作。
在铜铺街小学,"安全卫生"干部一职则受冷。该校大队辅导员唐敏告诉记者,孩子们对于大队干部职务的选择很有主见,宣传播音文艺是"人见人爱",是最热门的岗位,"可能因为孩子们对于安全卫生干部具体做什么不是很清楚,一直没有人报名。"
而大队长这样的职务并不是想像中的那样吃香,孩子们的权衡更加缜密。一名参选的同学说,当大队长要负责的事情多,占用的时间多,当个副大队长要轻松得多。
此外,小学干部的竞选深切体现出女孩的优势。一提到班上的"女干部",刘子豪就"恨得牙痒痒":"我们班那些女生好强的,班长是女生,其他班干部的位置也几乎全被女生占了,我们男生好可怜的。"在一叠厚厚的候选自荐表中,记者发现女孩子的名字出现频率远远高于男孩子。不过刘丹认为这在小学属于正常现象:"在小学阶段,一般是女孩子对班级管理的事情比较积极,她们心智发展相对比男孩子快一些。"
关键 当"官"干什么
家庭引导须与学校引导一致
想不想当学生干部?就这一问题,记者在3所学校询问了30名孩子的答案。七成孩子的答案是"想",其中有部分孩子坦言,家长想,所以他们也想了。接受采访的大队辅导员说,小学生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官"概念,家庭和社会的引导与学校的引导一致了,让孩子们知道当学生"官"是干什么,孩子自然不会染上"官瘾"。
8岁的李佳在竞选中成功当选大队长干部助理。她的自荐材料有700多字,自己写了初稿,由妈妈帮忙修改。从与她的聊天中,记者了解到,小姑娘对于自己的职务并没有很明确的了解,妈妈出于锻炼孩子的想法,鼓励支持孩子参与了竞选。
桂花树小学的崔诗晏在小学阶段一直担任班长,她觉得当班干部就是帮助同学、协助老师管理班级,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组织能力。她说,在学校和家里,老师和家长常常提醒她,自己是班长,就得先管好自己,才能让同学服你。
在升学竞争中,班干部或大队干部的经历不能"雪中送炭",只能"锦上添花",并不能成为升学竞争中的有力筹码,家长们乐意让孩子在班干部队伍中增加自信。"家长希望孩子有个锻炼的平台,或者在竞选的过程中能找到自信,越来越看淡竞选的结果了。"这是唐敏老师的感受。
(责任编辑:于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