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综合 > 与民同行

王勇的“首场”:全球招聘央企总经理

时间:2010-08-31 16:44:59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佚名

        8月30日,国资委发布消息,2010年央企高管大招聘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国资委与中组部此次将招聘职务共20个,包括5名总经理、4名副总经理(副局长)、3名总会计师、3名企业总法律顾问以及5名高层次科研管理人才。

        本轮招聘,拿出东风、中建、中旅、核电以及中纺等五家央企正职,前所未有。

        早在今年6月28日召开的中央企业人才工作会议上,时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就透露,中组部和国资委将继续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央企高管,将是历年来力度最大、范围最广、职位最多的一年。

        国资委成立的七年间,央企从196家减至121家,主营业务向八大行业集中,主要为功能性的和竞争性两种类型企业,如果实现年内100家的目标,央企的“减法”似乎已经完成。

        面对央企剩下“最肥”的一块,国资委人士坦言:“围绕两种类型的国企怎么改,大家意见不一致。”

        时至今日,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还有很多任务需要完成,经理人行政任命制、经营目标多重性、产权责任主体模糊性、行政资源的依赖性等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关键,在于职业经理人的培育和国资产权的改革。”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人大国有资产法起草组专家组成员刘纪鹏(博客)告诉记者。

        董事、经理分设是既定政策

        “此次招聘规模很大,中建是列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东风的重要性就不用说了,还有国家核电,中旅产业个头不大,重要性和影响力在。”一位熟悉央企的人士如此形容此次央企高管招聘。

        据东风公司人士透露,东风汽车正试点成立董事会,目前董事长人选已定,但并没有同时兼任总经理,当时内部推测会由东风内部人来出任总经理,而现在公开对外招聘,让他们颇感意外。

        截至2009年底,中央企业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市场化方式选聘的各级经营管理人才,从2004年的33.4万人增加到了52.1万人,增长了56%。

        “国资委是要坚持把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也算是一个既定政策。”原国有资产管理局(国资委前身)企业司司长、担任过14家企业董事的管维立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公司治理最重要的问题是处理出资人、所有者、经营者,或者说是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一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董事会。

        他进一步解释说,公司内部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经理层当然也有决策权,但经理层的决策一定在董事会的决策之下。也就是说,国资委现在推行董事会制度试点,经营者集团是董事会,而经理层的作用下降。

        同时,国资委在外部董事的选择上也有自己的考虑,一般选择老企业家,希望这些有商业直觉的年长者,不用看内部人脸色,同时由国资委委派,具有较高独立性。

        按照国资委原来的计划,2010年将在全部央企建立起规范而完整的董事会构架,不过截至目前,建立起董事会的央企不过32家。

        新任国资委主任王勇熟悉人事工作,他的回归,让外界对央企规范用人制度、完善央企公司治理结构有了更多的期待。

        国有股选择性减持

        在招聘经理人的同时,央企的目标是整体上市。

        围绕竞争性国有大型企业如何改革,争论一直很大。退完国有中小企业之后,学界有观点认为应该接着退国有大企业,最终目标是国企、央企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

        “我们也非常理解这种观点的出发点是什么。”国资委人士表示,“美国、英国的竞争性领域没有大国有企业,只有民营企业。但是在中国现实的国情条件下,不能沿用中小企业改革的方式对国有大企业简单的退出,因为现实操作中找不到合适的接收主体。”

        上述人士认为,受制于中国民营企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家族企业经营中小企业没有问题,但是家族企业和大企业的制度管理是有差距的,所以竞争性国有大企业改革,不能简单的沿用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方式继续退出”。

        对此,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提出一连串疑问——既然吉利能够把沃尔沃买下来,为什么不能让国内好的民营企业去兼并国有企业?为什么只有东钢兼并日照钢铁,而不能让日照钢铁兼并东钢?洛克菲勒也是家族企业,为什么说家族管理不行?

        王建认为,不要在竞争领域保持过大的国企比重,首先要把这个方向确定下来,至于怎么私有化,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不过管维立告诉记者,彻底私有化从来不是改革的目标,国企改革方向是在尝试西方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能否与公有制兼容,迄今的阶段性结果证明了初步的成功。


        按照国资委的设想,竞争性国有大企业最终的体制模式就是走向资本市场,成为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特别是在H股上市,可以把境外成熟的、规范的资本市场的机制引入到国有大企业。

        据国资委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年底,中央企业为实际控制人的境内外上市公司共有307家。其中境外上市公司88家,包括25家A+H公司,已经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企业22家。

        “达到这种模式之后,可以实现比较彻底的市场化,还为下一步的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那就是国有资产的资本化,上市后流动性增强,以后随时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变现,而且是溢价变现。”国资委系统人士表示。

        我国的国企上市一直在仿效欧洲模式。以英国企改为例,首先是国企在国有股权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职业经理人来经营,然后企业股改上市,把国有股权卖给大众持股。不过英国国企改革目标的设置,不是以政府获得最大的财政收益为目标,而是通过资产的重新分配,让更多的人成为国有资产的持有者。

        “国企上市以后国有股权一般没有卖,但是现在不卖并不等于以后不可以卖。现在需要控制的行业过几年成熟后,可以由公众持股,这是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性的讨论。”上述国资委系统人士告诉记者。

        国资管理结构争议

        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还有赖于理顺国资管理结构。

        实际上,国资委一直在着手建立央企整合的平台,包括从2005年开始设立的诚通控股公司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再到目前酝酿中的“中投二号”——国新资产管理公司。

        但是,对于央企管理结构上目前仍然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是三层结构,即国资委下面是资产经营公司,然后是央企;另一种观点认为,有出资人机构和上市公司两层结构就够了。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曙光认为,国有企业的再定位,实际上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定位,也就是国资委的定位。

       “酝酿中的国新资产管理公司角色非常值得讨论。国新公司实际上只是国企改革的一个过渡,在短期内进行资源的整合,不应该把它作为一个介于国资委和一级企业之间的一个管理公司的角色,或者是资产经营平台。我认为国资委本身如果能充分履行“干净的出资人”的职责的话,就没有必要设立成本很高昂的这个平台进行整合。”李曙光说。


        管维立也支持两层结构:“资本市场不允许上市公司同业竞争,限制关联交易。但对国有企业可以引用一个国际通行的规定:如果国企产权持有者是政府部门,比如国资委,可以认为其下的两家国企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前提是对政府的信任。如果产权由一家控股公司持有,两家企业之间就会被认为存在同业竞争或关联交易,妨碍上市。

        而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则认为,国资委的指导思想如果是学新加坡淡马锡,只当出资人,就降低了国资委的存在价值。所以,央企整体上市需要一个中间层次的控股公司,而这个中间控股公司背后才是国资委的统一监管。

        “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有国资委,只有两个国家在搞国资法,国资委的使命是在整合、卖掉国企之后就完成了?还是以监管者的身份继续存在?这些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刘纪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