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营商环境 > 专题

阻碍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三大思维误区

时间:2010-09-01 09:33:4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李江涛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促进其向知识主导型转化,推动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改善,应该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的主基调。但是,现阶段,一个巨大的思维误区,即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过度简单化或抽象化,正在影响着经济长期增长的进程。

  目前,尽管对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基本达成“稳步回落”的一致看法,但从更长时期看,人们仍然对经济走势充满忧虑,原因众多,如世界经济形势具有不确定性、现有投资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新产业增长点的培育具有长期性,等等。笔者认为,现阶段,有三大思维误区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动力、机制转型认识的深化,为未来长期经济趋势基本判断、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偏差的形成提供了认知基础。

  思维误区之一:国际金融危机根源探索的体内自我论证

  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在个别宏观经济指标向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经济正在复苏”的观点一度占据主流,然而,由于一阵不和谐的声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再度变得扑朔迷离,形成“不确定性”状态。根据“不确定性”结论,“我国出口形势无法做出研判”的观点开始盛行,进而,国内宏观经济趋势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

  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是否真的“不确定”?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从探求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开始。笔者认为,当前关于国际金融危机根源的探索是一种体内自我论证过程,即完全在金融系统内部寻求危机爆发的机理,这种思维误区的缺陷在于,它扭曲了“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的基本经济原理,而实际上内含了完全相反的理论逻辑——“虚拟经济决定实体经济”。当忽略实体经济在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时,就不可能对世界经济走势得出确定性的结论。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考察较长的历史期间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重大演进的周期性规律,来挖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任何国家出现产业结构重大调整(演进)的初期,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引领的信息产业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东南亚国家开始承接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21世纪初期我国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等,产业资本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比较高,而随着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入,平均利润率开始发挥作用,投资预期利润率出现递减趋势,当该轮产业结构重大调整进入尾声时,投资预期利润率落入低谷。资本是逐利的,在实体经济领域不同性质的产业结构重大演进周期之间,为追逐利润最大化,大量资本往往涌入虚拟经济领域,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各类衍生工具的刺激下,虚拟经济泡沫往往迅速膨胀。当积累到社会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在某些导火索的刺激下,如国际资本投机资本的冲击,巨大的虚拟经济泡沫必然迸裂,并反过来通过消费下滑等途径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由此,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逻辑链条就是在2001年信息产业结构演进周期结束之后,资本大规模进入房地产市场、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同时在大量过度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推动下和金融监管滞后的影响下,近年来虚拟经济泡沫急剧膨胀,并最终破裂。

  可见,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周期性重大演进过程中的内生现象。发达国家经济能否摆脱萧条,取决于它们能不能再次在实体经济领域成功地找到新一轮产业结构重大演进的路径。事实上,美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重大探索,其目的就是如此。

  从目前的状况看,受核心技术突破、既有产业格局等多种因素影响,新能源产业难以在短期内承担其重振发达国家经济的重任,尽管在新能源产业的带动下,今年上半年美国经济表现尚可。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基本明朗化,即已经落入长期低增长的陷阱。对此,我国应做好长期应对准备。

  思维误区之二: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简单化或抽象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有两个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要件。前者是上世纪末期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的最终成果形态;后者则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迫于巨大的能源资源环境压力而实施的一种战略性经济模式。

  毋庸置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促进其向知识主导型转化,推动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改善,应该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的主基调。但是,现阶段,一个巨大的思维误区,即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过度简单化或抽象化,正在影响着经济长期增长的进程。过度简单化表现在,人们往往非常随意地把具体经济活动中,一点点知识与技术的增加,一点点能源资源环境的改善,都冠以已经实现知识经济或生态经济目标的美称,从而导致经济活动的继续低知识化和低技术化,增加了防止生态继续恶化的舆论障碍。过度抽象化表现在,人们经常漠视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阶段,预先描绘一幅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宏伟蓝图,为实现该蓝图,跳跃式、大规模地推动发展那些当前并不具备人才、技术、资本等实力的产业,或者过度强调发展那些尽管具有一定资源禀赋优势,但当前并不适宜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产业,造成短期内难以看到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前景。

  应该看到,知识和技术比重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义和基本趋势。由于该过程具有“从量变到质变,再从质变到量变”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同时人们很难非常精准地预测到未来长期内的重大科技革命和地球环境的变化趋势,所以,十分明晰化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内涵和边界是不现实的。而从较短时期看,提高经济活动的知识和技术比重,改善生态环境又是非常紧迫的。因此,立足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和紧迫需求,在可行的范围与程度上加大经济活动的知识化和生态化步伐,是一种比较务实的选择,而不是简单地宣称已经实现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目标,或者过度拔高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目标而最终难以实现。

  思维误区之三:工业化特征把握的“传统化”

  我国重化工业化进程刚刚走过了不足十年的历程。根据国际经验,该进程仍将保持十年以上的发展时期。这就意味着,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工业化仍将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重化工业化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历史环境,尤其是能源资源环境对工业化的限制性急剧增加。对此,无论怎样指责发达国家忽视历史,要求其承担能源资源环境的历史责任,也无论在能源资源环境的残酷现实中,发达国家如何无耻,极力逃避自身责任,而把发展中国家置于责任的漩涡,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改良”都势在必行,即对传统的工业化路径赋之以时代新特征。

  时至今日,我国的工业化实际上已经具有多重复合性特征,即以较高的工业信息化水平,探索符合新型能源资源经济规则和社会规则的重化工业化发展路径。然而,从总体来看,目前不同利益群体、组织之间对于工业化特征的把握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例如,对于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仍然以“传统化”视角把握区域内工业化的特征,即不受信息化和能源资源规则约束的传统重化工业发展模式。实际上,在各种利益驱动下,他们也不愿意适应工业化特征的改良趋势;即使对于忧患意识更为强烈的中央政府和学术界,往往只有那些国际交流较多的部门或学者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认识深刻并有动力推进重化工业化模式的转型。

  上述分歧所体现出的思维误区,为“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制造了巨大的思想障碍,为我国承受更大的国际压力、投资挤压消费与传统产业挤压新产业增长点培育空间、削弱现有模式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等提供了思想支持力。

  因此,“扬弃”传统工业化理论,构造适应时代背景的具有多重复合性特征的新型工业化路径,一方面应成为新形势下工业化理论的研究范畴,另一方面也是新形势下工业化探索者、实践者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