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关注食品药品安全 > 热点观察

发泡餐具重出江湖遇冷

时间:2013-06-27  来源:山东民生网  作者:山东民生网

餐具.jpg

     14年前,国家发改委(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一道禁令,一次性发泡餐具从最开始的“白色革命”者,迅速沦落为“白色垃圾”,成为“过街老鼠”。

    14年后,白色污染阴影仍在,各类环保餐具依次登场,禁令又突然解除。从5月1日解禁后已过去两月,便宜轻巧且地下交易一直存在的发泡餐具却并未出现“席卷重来”之势。
 
    解禁后的发泡餐具,为何难走回头路?
 
    发泡餐具重出江湖遇冷
 
    “这种盒子用了六七年了,你说的什么禁不禁,我都不太清楚,反正一直都有卖,32块钱一件。”6月20日,在长沙市下河街附近做铁板煎豆腐生意的刘大妈说,她一直都在用曾被禁止、最近又解禁的一次性白色发泡餐具。“一件几百个,具体多少没数过,反正就几分钱一个吧!下河街、高桥都有批发。”
 
    5月1日发泡餐具正式解禁,但调查人员走访了下河街、高桥大市场发现,许多商家对此并不十分清楚,销售上也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变化。发泡餐具样品一般都被压在了一堆餐盒的最底部,或者干脆没有摆样品。下河街一位老板坦言,他“好些年没有进过货了”,他说买发泡餐具的大多是小摊小贩,但凡有点门面的餐饮店,现在都不用发泡餐具了。他是为数不多的知道发泡餐具解禁“新闻”的人,但目前也还没有要进货的打算,原因是“这个走得不好,一天销售不了几件,没什么利润,还很占地方。”
 
    在长沙天马学生公寓、步行街等地,发泡餐具在许多小摊前随处可见,但一般以盛放相对较干的实物为主。“这种煎豆腐有点热,用泡沫盒子装不烫手,那种透明塑料碗太烫了。”刘大姐将白色泡沫盒从中间撕开,当成了两个用。不过,像臭豆腐、酸辣粉等食物,商贩们则大多选用了纸碗等餐具,且暂时都没有用泡沫盒的习惯。“泡沫盒子是便宜点,但人们现在都不太喜欢。”
 
    侯家塘金典咖啡厅服务员说,他们这里吃中餐的客人很多,也有不少打包的,一般提供两种打包餐具,一种是与发泡餐具形状类似的可降解环保餐盒,免费提供;另一种是碗状的塑料环保餐具,收取一元钱一个。“很多人喜欢碗状的,好装、不漏。我们这里从来没用过那种泡沫餐盒,看上去没档次。”
 
    实际上,对于发泡餐具,一般中高档餐厅、酒店都明确表示,“不管禁与不禁,都不用。”而在一些中低档餐厅,用量也相对较少,大部分是像金典一样,给消费者提供两种选择,但即便是不收费的一次性饭盒,也是售价在一两毛钱左右的可降解环保餐盒。
 
    显然,从目前市场来看,发泡餐具解禁后,曾经风靡一时,成本便宜、轻便的发泡餐具,如今重出江湖,却“潮流”不再。
 
    消费观念是最大的“拦路虎”
 
    今年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1号令,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进行局部调整,其中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这意味着发泡饭盒正式“解禁”,可重回市场。
 
    同时,国家发改委对用聚苯乙烯原料制作的一次性发泡餐具是否有毒,作出相关解读:对群众最关心的毒性问题,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所按国家相关标准做了毒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符合《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树脂卫生标准》(GB9692-1988)和《食品包装用聚苯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9689-1988)。
 
    国家发改委认为,遵照国家标准生产的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餐具,在使用合理情况下没有安全问题,同时,可以回收利用,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解禁消息一出,迅速引起了媒体、专家以及行业内人士的议论,甚至有人称,“白色浪潮”将重新席卷而来。但对于过去两个月发泡塑料餐具低迷的表现,大部分人将其归结为消费观念的改变。
 
    14年前“禁白”,曾因餐盒的成本问题引起餐饮界的强烈抵制。当时国家发改委给出的关键理由,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造成了“白色污染”,但并没有对其安全性作出否定。在经过后来的一些争议、讨论、新闻炒作,人们对这种白色泡沫的东西逐渐有了抵触心理。同时,由于缺乏权威机构的及时解读,以及发泡餐具的长期被禁,更加深了市民对它“不安全”的印象。
 
    天马学生公寓附近,大学生小张说,他就比较排斥发泡餐具。“据说它们在高温下使用时不安全,再说,这种东西不可降解,埋在地下几十年都不会分解,也不环保。”许多市民对泡沫盒子是否有毒更是心存忧虑。
 
    事实上,关于聚苯乙烯对人体是否有害的争议,从这种材料于上世纪60年代一诞生就开始了。美国、日本、欧洲及我国台湾地区都曾对此做过多次专题研究,最后都给出了“无毒”结论。但这种无毒论,却并未消除消费者的疑虑。
 
    有专家认为,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消费者对“环保”、“健康”一类词眼的敏感度迅速提升,心理底线也变得十分脆弱,对很多信息都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同时,环保餐具虽然造价成本相对较高,但在质地、款式乃至手感上,都大大胜过发泡餐具,消费者宁愿多花一元钱为餐具买单。
 
    一位从事过一次性发泡餐具生产的企业负责人表示,消费者不认可是最大的阻碍,如果消费者重新接受了这一产品,市场潜力肯定是有的。
 
    专家:发泡餐具不能一“解”了之
 
    从调查者实地走访的情况看,发泡餐具解禁后,使用量并没有明显大幅回升。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对它的未来仍然很看好。“随着政策的逐渐明朗,以及后期相关回收、补贴等政策的完善,发泡餐具的确有席卷重来的可能。”湖南先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王锴说。
 
    “发泡餐具的解禁,根本原因应该还是在于它的难以替代性。”王锴认为,发泡餐盒原料的消耗量仅是非发泡饭盒的1/4,且具有特殊耐油、抗水和保温隔热性能,性价比相对较高,这些都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当时禁止是因为餐具不可降解而产生污染,并非材料本身有问题,一次性发泡餐具从性能、性价比来说都是被市场接受的。
 
    不过,发泡餐具从地下走入阳光,如何确保解禁之后的安全合法生产,给消费者一个健康的保证,也是众多专家与消费者更为关心的问题。
 
    中科院环境科学博士谢国勇表示,这些年来国家一直在推“可降解餐具”,但实际上推行10余年依然举步维艰,同时,一些不合格的“假环保餐具”却大行其道。对于发泡餐具来说,目前的解禁与无毒解释,也都是基于正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之上的。但10余年来的地下市场,许多不良厂商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使用废弃劣质材料作为原料,如此生产出来的产品,安全与健康实在难以保障。
 
    通过走访了解,不同材质、样式的一次性餐盒的价格从1毛钱至8毛钱不等,塑料含量、密封性、是否分格等,都是影响价格的因素。长沙市面上出售的发泡餐具价格则一般在7、8分左右。而在记者询问的商家中,几乎没有人能说出不同价格产品的差异,当问及品牌时,回答则是“这些东西没有人关注什么牌子。” 商家们也都不愿意透露他们的进货渠道。
 
    “如果只是单纯的放开市场,却不在引导市场上有所作为,这样一‘解’了之是不负责任的。”谢国勇说,相对国外来说,我国在发泡、废弃塑料行业的回收再生产等体系上还很不成熟,而要使发泡餐具走上正规化道路,就必须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扶持,更需要对市场的积极引导。
 
    在这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经验。如在德国,各企业必须有自己产品的特定商标,并建立了严格的回收体制。要保证自己的产品垃圾不会流入街道市面垃圾系统,不会对社会造成新的白色污染。在日本,要求民众在使用过后将发泡餐具送至特定回收点,在送之前还要清洗干净。日本和韩国都有专门针对一次性发泡餐具回收的立法,另外一些国家则要求发泡塑料行业对一次性发泡餐具自行处理。
 
    “在欧美国家,发泡餐具还在外观、功能上有所改变,添加高分子材料,可吸收牛肉等的血水,比较流行。”谢国勇表示,基于我国民众的“白色恐惧”心理,发泡行业当务之急是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回收补贴等机制。此外,厂商还需针对市场不同的需求,在发泡餐具颜色、款式、功能等方面多下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