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住房建设 > 专题

医生防暴指南引热议

时间:2011-11-09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匡春林

  医生治病前需先学防暴?

  网站发布“医生防暴指南”引热议 专家称学防暴不如先用心看好病

  今年9月15日,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文,被患者连砍17刀;5月30日,上海某医院多名医务人员遭暴打,其中一名王姓主治医师被打得双下肢残废,生殖器被打烂,脑震荡以及全身多处外伤……当医护人员被打的案例屡屡发生时,一家医学网站近日发布了一份《医生工作场所防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以下简称《防暴指南》),提醒医生不要背对大门坐诊、上班时穿轻便运动鞋以备逃走、遇险时应及时脱掉白大褂混在人群中逃离等,一时在网上引发热议。

  对此,市内各大医院医务科负责人均认为,以往,医护人员被打之事的确存在,但近两年长沙各大医院进一步注重医患沟通等措施,暴力行径已少之又少。同时,他们希望广大市民对医护人员多点宽容和理解。专家指出,医生治病前要先学防暴,其实只是一种无奈和民间情绪的宣泄,并非长久之策,社会应给医患纠纷一个合理的诉求渠道,而不是将医患关系设为对立的矛盾双方。

  防暴指南

  医生32条防范措施应对暴力

  发帖者称,这份《防暴指南》综合了2000多名医生的意见,并列出了32条医生应对暴力事件的具体措施。该指南主要分为事前防范、事中应对和事后处理三部分,分别针对医疗场所暴力事件的萌芽、爆发以及善后等不同阶段,提供了不同的处理建议。

  在事前防范里,《防暴指南》告诉医生,应通过和患者的沟通,让其了解很多疾病还没有完美的治疗方案,还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礼貌修养,沟通时及时调整用词、语气。对于医院,建议每个诊室和办公室的桌子下面安装隐蔽的紧急呼救按钮。对于医生,建议值班时尽量避免独处一室,切勿背对大门,平时注意锻炼身体,上班时可以穿轻便运动鞋。新入职的员工要及时熟悉工作环境周边的出入口。

  对于事中应对,《防暴指南》提议,一旦医疗场所爆发针对医护人员的暴力事件时,医护人员尽最大可能迅速脱离事发现场,撤退中应防止人身伤害,可及时脱掉白大褂,混入人群等。

  在事后处理部分,《防暴力指南》建议医院应配合有关部门,保存好现场照片、伤痕照片和监控视频,及时寻找目击者录下笔录,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向外界披露事发真相等。

  记者调查

  医护人员被打事件曾有发生

  长沙的医院是否发生过暴力事件,是否有医护人员被打?多数医院相关负责人都说,在前几年,这样的事情确实曾有发生,但这两年来,类似的暴力事件已渐趋绝迹。

  “医患一旦发生纠纷,患者家属大多是语言暴力,与医护人员发生肢体冲突的事件还是相对比较少。”市四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但一些脾气不好的患者家属在情绪失控时会伤及医护人员。

  今年除夕夜时,该院急诊科接诊了1名3个月大的男婴。因婴儿头部血管较细,儿科医护人员扎针没扎准,不得不重新扎。此时,愤怒的患儿家属开始怒骂医护人员,并突然冲到正准备扎针的护士面前,不由分说就打了她一耳光。该名护士只好请出护士长,先为患儿扎针。事后,情绪平静下来的患儿家属主动向该护士道歉,但这一幕却让医护人员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在医院,因外科以急诊为主,因此相对矛盾纠纷较多,特别是普外科中的妇产科、骨科。另外,内科的儿科和重症科也是医患纠纷较多之处。”市一医院医疗安全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特别是儿科和产科,因患儿和新生儿极受家庭重视,一旦在就诊或生产中出现任何问题,在医患服务、沟通不畅时,很容易导致矛盾产生。而急诊科因为常常遇到醉酒患者等特殊人群,因为对方头脑不清醒,在为其进行输液等医疗措施时,对方容易出现暴力行为。另外,急诊科手术较多,由于患者病情突然变化,而患者家属不太理解医疗行为,医患之间的矛盾纠纷产生率较高。

  应对举措

  医院设委屈奖安抚医护人员

  记者从省会各大医院了解到,面对猝不及防的暴力事件,医院一般很少有针对性的医护人员防暴措施,不过部分医院出台了医疗纠纷处理的紧急处置预案等规范性措施。另外,有些医院设立了“委屈奖”,从物质和精神上安抚医护人员受伤的心灵。

  “为进一步增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医院不仅在院内医护人员中专门制定了服务指南,还出台了系列惩罚措施,并加强患者就诊后对医护人员的评价途径。”市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称,其实医患之间只要做好沟通工作,医护人员对患者更耐心细致一点,类似的暴力事件基本上不会发生。近两年来,该院的医护人员“委屈奖”一直空置。

  市一医院相关负责人则介绍,该院一旦出现医患纠纷,最先做的就是集合全院医疗专家对患者进行集中抢救,将医疗伤害降低到最低。与此同时,医院医疗安全办等相关部门也积极干预,与患者家属进行积极沟通,并告知医疗风险。如发生无法控制的暴力行为,按照医院预案,将及时通知公安部门。

  另一方面,市内不少医院也采取更为积极的处理医患纠纷、增强医患沟通的举措,如市中心医院在打印住院详单等说明时,会随机请患者对就诊医生进行评价;市一医院主动采取出院跟踪回访制度,及时督促患者正确用药和就诊等。

  市民热议

  加强医患之间沟通很重要

  这份《防暴指南》一出,立即引发众多网友和市民热议。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渠道,让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多几分信任,一时成为热门话题。

  “看过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心酸。”在市内某医院从事急诊的李医生称,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屡屡发生的“医生被殴打”等新闻,正说明这份新鲜出炉的《防暴指南》背后有多少医护人员的血和泪。

  “在为年幼的患儿进行输液等医疗行为时,不得不先观察患儿家属的脸色,因为很可能扎针不好就会招致对方谩骂。”另一家医院儿科的一名护士表示,“作为医务人员,如果进行正常的医疗行为前都必须先学会防暴,那是不是会淡化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原本责任和义务?”

  “每个人都会生病,每个人都会求医,医、患何苦要对立?”网友“民悦达人”呼吁社会大众理解医护人员,也许现在受伤害的是医生,将来受伤害的是患者,也许现在是医生流血,但将来却是患者流泪。

  “患者带着摄像机看病,医生头戴钢盔上班,两种极端行为反映的是当下医患之间严重缺乏信任。”市民王先生认为,对于疾病的治疗,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依次是特殊检查项目有哪些、术后注意事项和医疗费用使用情况。而医生更重视的是治疗风险、诊疗方法的选择。如果双方缺乏足够沟通,发生摩擦的几率就高。

  专家观点

  与其防暴不如与患者交心

  “从个人理解来看,这份《防暴指南》与近十年来常发生的医生被打事件这一背景不无关系。”省社科院副巡视员方向新认为,虽然这个指南带有一定的情绪性宣泄,不过有些内容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术前要进行充分的沟通、不要夸张手术的疗效、不要打包票、事后医院及时发布事实真相等等。

  “与其学防暴,不如先用心看好病。”方向新同时指出,《防暴指南》并不能治本,并非长远之策,医疗大环境需要正确引导和处理医患纠纷、医患关系的行之有效的机构和制度。而不是按照这个指南所渲染的,将医务人员变成医患矛盾的对立一方,让医患关系错位,这样其实更不利于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从医院的角度来说,应尽可能提供方便、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而不是将医生防暴作为一项工作。”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说,医患纠纷的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医患沟通不畅导致,医务人员应更主动养成与患者积极沟通、告知的意识,多换位思考,让患者获得急需的诊疗服务。

  市一医院医疗安全办相关负责人建议,当前部分患者家属不通过合理途径和方式维权,而确保医患纠纷减低的一个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公平、健全的调解机制。如天津曾于去年试点第三方调解机制来化解医患纠纷,由具有临床医学、药学、法学等方面资质的专职人员对双方进行调解,调解服务不收费,这也许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在今年下半年医院举办的医护人员换位当患者的大型体验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倾听患者的就诊诉求、如何让患者就诊更方便,成为体验者最大的感受。”市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只要将患者当做真心真意的服务对象,根本不需要学习什么防暴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