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住房建设 > 专题

黄金周假期拥堵仅仅是资源不足?

时间:2011-10-1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肖潘潘

  黄金周衍生的诸多问题,是日常社会管理“短板”的集中反映。缺乏系统周密的休假制度保障,没有足够细致的管理预案,“临时抱佛脚”的管理措施,恐怕效果好不到哪里去。

1.jpg
资料图片:10月4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 新华社发(刘德斌 摄)

  这次国庆长假,人们出行的感觉恐怕就是一个字:“堵”。一张张人山人海的照片,是黄金周遭遇“黄金粥”的佐证。

  有人郁闷。因持续降雨加剧交通拥堵,在9月30日,武汉城区遭遇大堵车,不少准备假期出行的旅客被堵在路上,误了火车。据武汉铁路局统计,9月30日当天武汉、武昌、汉口三大火车站误点的旅客达万人之多。

  有人无奈。铁道部假日办数据显示,今年9月28日至10月7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量突破6700万人次,创“十一”黄金周运输历史新高;其中10月1日发送旅客892.8万人次,创铁路历年单日旅客发送量新高。

  每逢长假,“堵”字当头,这并不是新鲜话题。蓬勃发展的国内经济、国人旺盛的旅游需求、相对珍贵的长假资源,再加上带薪休假难以落实等制约,“长假遇堵”其实是可预见的管理难题。但是,旅客可以“望堵兴叹”,管理部门却不能。  

  在应对“堵”这一长假头等难题之时,各地各部门开出不同“药方”,“治疗效果”也各异,其中体现的应急思路以及采取的处置细节,值得琢磨与回味。

  有见堵而调整政策的。在北京,故宫参观人数突破最大接待量,高峰时,游客一度达到13万人次,由于人太多,为避免硬性停止售票导致的现场混乱,故宫最终放开限流措施,又采取南进北出的单行规则,结果购票队伍长达百余米。

有见堵而提前谋划的。同样在北京,往年国庆期间是“老堵点”的京港澳高速杜家坎收费站,在提前规划、扩容改造后,今年进出京双向都十分畅通,工作人员压力大大减轻。

  “药方高下”由“治疗效果”检验,从这个角度出发,针对一些地方准备不充分、应急能力不足的缺点,被堵的游客、旅客有理由追问——游客“爆棚”,为何没有提前预警?拥堵困扰,仅仅是资源问题吗?管理落后,是否才是加剧长假拥堵的“病根”?

  事实上,应急一词,不能简单理解为应对问题、紧急处置,也不仅仅意味着制定一份束之高阁的应急预案书。应急管理考验的是综合协调,涵盖的是预防与预警、临场处置、保障以及事后等多个环节,其中重要内容就是预防和预警。

  黄金周衍生的诸多问题,是日常社会管理“短板”的集中反映。缺乏系统周密的休假制度保障,没有足够细致的管理预案,对可能出现的管理问题在分析预警、信息发布、服务援助方面不落实,等长假客流高峰来临时,再推“临时抱佛脚”的管理措施,恐怕效果不会好到哪里去。

  在飞行安全领域有一个“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一法则同样值得社会管理领域借鉴,因为每一个管理难题出现之前,必然有若干次预警,而以怎样的工作态度面对这些预警,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