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8-0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
“三公”经费公开,是近期的热门话题。截至目前,已有90多家中央部门公布“三公”经费数据。
专家和网友认为,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迈出第一步,是好的开端,下一步应由地方政府“接力”。
对于地方政府“三公”经费公开,国务院有明确要求。5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开经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的政府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并做好部门预算、“三公”经费等公开工作。
专家建议加强监督指导,让“三公”经费公开之路更加宽广。
湖北宜昌枝江市的机关干部刘卫东,最近每天都要上人民网“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时间排行榜”,看看公开进度如何。“中央单位怎样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对我们基层有示范作用、借鉴意义。”老刘说。
确实,中央部门“三公”经费的每一次公开,都受到广大网友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热切关注。对这一现象,一位人民网网友亲切地称之为“围观‘三公’”。上人民网刷新“看榜”、通过微博转发最新情况,网友“围观‘三公’”的这些现象,体现出公众的关注热度,为中央部门公开营造了氛围。
“下一步,我们期待地方政府接过公开的‘接力棒’,把公开做实、做好。”人民网的一位网友这样留言。
地方政府公开“三公”经费,北京是第一个尝试此举的省级政府。
7月21日上午,北京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首次报告“三公”消费账单:经汇总,2010年全市市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11.3亿元。在这11.3亿元中,因公出国(境)费用1.3亿元;公务接待费0.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9.1亿元,包括购置费3.3亿元、运行维护费5.8亿元。
北京拉开了省级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的序幕。据了解,江西、山东、广东等省份正在进行“三公”经费公开的准备工作。江西近日下发文件,提出2011年12月底之前将做好“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公开的准备,同时要求各地各部门也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从之前曝光的多起‘天价餐费’事件看,地方政府和部门涉及的较多。通过推进‘三公’经费公开,一方面起到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某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乱花钱’起到遏制作用,发现漏洞,挤掉‘三公’消费中的水分,以降低行政成本、提升效能。”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邱霈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央部门主要是制定政策,和老百姓的利益关联没有那么直接。大家更关注的还是地方政府‘三公’经费支出等,这直接关系民生投入的多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指出,下一步,地方政府应当依照中央部门的情况,尽快公开较为详细的“三公”经费情况。
几天前,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张杰明在做客电视节目时主动公布:2010年度广州市财政局用于“三公”经费的计划支出为308.77万元,实际支出为350.45万元。据了解,这是广州市第一个也是广东省内首个主动公开“三公”经费的政府部门。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市财政局已发文要求广州各部门做好去年“三公”经费的数据统计,并力争下半年公开。
“在省级政府公开之后,逐级推行公开的可能性几何?从广州市财政局来看,现在完全具备操作性。”专家称,广州市财政局为地方政府和部门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做出了表率。
“地方政府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抵触。在地方,公车费用和公务招待费是开支‘大头’,这一定程度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公开意愿。要突破这个难点,当前要靠上级推动、社会关注,也要靠各级领导的决心和责任心。”邱霈恩说。
这让人想起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党委书记张映上,在他的力推下,白庙乡通过网络公示了乡政府每月的公务开支明细,大至公款招待,小至购买纸杯。白庙乡因此成为媒体关注、争议的焦点,也成为乡镇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的一个典范。
“白庙乡证明乡镇一级政府完全可以公开‘三公’经费,围绕它产生的各种争议、争论,恰恰证明制度建设在基层‘三公’公开中的重要作用。”专家认为,“三公”经费公开迈出了第一步,应充分认识到后续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在地方政府公开中应受到重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教授认为,中央部门此次公开出现的口径不一、标准不同、内容不清、语焉不详的问题,值得地方政府注意。“目前‘三公’经费公开只有大致数额,没有具体数目。既然公开,何不更进一步,改进预算编制的办法和程序、健全监督体系、建立问责制度等?不能让公开沦为不受监督的‘橡皮口袋’,公开数目随领导意志可大可小。”
“要警惕地方政府‘三公’经费公开‘走样’,变成加剧地方企业负担的借口。”乔新生提醒,他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地方政府举办大型会议冠名“主办”,而当地知名企业承担经费冠名“承办”,接待费顺理成章转嫁给企业。“如果一蹴而就地将‘三公’经费公开定为硬性要求,地方企业被迫为当地政府的接待行为‘埋单’的情况将很常见。”
“地方政府公开需要一步一步来。”邱霈恩认为,“眼下仅仅是一个开始,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进一步做好做实预算决算公开,确保达到‘三公’经费公开的预期目标,条件渐渐成熟,再推开财政公开。”邱霈恩说。
乔新生也认为,要充分利用社会广泛关注“三公”经费公开这一难得契机,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把“花了再报告”扭转为“同意了再花”,堵住公务消费“跑冒滴漏”,推动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早日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