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8-03 来源:新华网 作者:禾 刀
历经近8个月的反复修改,广州治堵方案出台。此次公布的方案共30条措施。与1月份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大众关注的“限制私家车上牌”、“征收拥堵费”、“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并未出现。同时,“2015年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措施也被删除。(8月2日 《南方日报》)
如私家车主所愿,治堵方案最终放弃了对私家车严加限制的初衷。也如公家车主所愿,该方案拿掉了对公车的限制性举措。治堵方案最终回归中庸,看似“公私”兼顾,两边讨好,但道路空间并不会凭空增长,堵车的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更主要的是,原本被公众认为可以限制公车过度增长的新政,现在看来,在完成舆论面前的惊艳亮相后,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利益的权衡。
治理公车,众望所归,却又越治越乱。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公车泛滥,但一些地方偶尔拿出几个稍动公车皮毛的举措,却被公众寄予厚望。前不久,山东省公共机构节能办公室向24家省直单位免费发放100辆公务自行车,试点推行3公里范围内外出办公使用公务自行车出行。此举招致一些人的叫好声,认为有助于降低公车使用频率。但节能环保就是节能环保,治堵就是治堵,这些举措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公车泛滥的乱象。
全广州市现在到底有多少公车?这些公车到底够不够用?配备是否科学合理?这是公车改革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单位公开了“三公”消费,但至于到底有多少公车却又讳莫如深。记得年初,广州曾信誓旦旦,公车今年全装GPS防私用,大把的钱要砸下去,必然首先弄清公车数量,同时加以严厉的问责。可时至今日,这两个问题始如同覆着一个金钟罩,外界对于改革的成果不得而知。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关门改革”屡见不鲜,有的地方设置偷拍部门;有的张贴公车标识;有的将公车车牌改来改去,让公车“现形”……办法不尽相同,结果却又无一例外,只要监管一松,效果立马一场空。极具讽刺意义的是,当济南那位“专拍公车哥”横空出世,每天悠闲地拍着严重疑似公车私用现象之时,监管部门却一如既往地扮演着标准的“看客”。
公车消费大抵有两大特点:一是占有公家的利,所以公车私用极其频繁;二是依附权力,被一些人视为个人权力地位的象征。如今,问题清楚地摆在面前,要想对公车乱象予以釜底抽薪,就必须直面主要矛盾。如果一再迂回于公车改革核心问题的外围,靠旁敲侧击的改革零敲牛皮糖,既消耗了公众的热情,也消耗了公权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