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8-1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
要治愈“会场嗜睡症”,打通政令畅达的栓塞,公开播放会场睡觉者的影像固然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切实推进会风改革才是不二之选
8月9日,江苏省海滨县举行“百项工程百日竞赛动员大会”,一些参会干部在近800人出席的会场睡得东倒西歪,使得端坐在主席台的县委书记很不高兴。他悄悄安排电视台记者用摄像机拍下这些开会睡觉者的形象,并在会场当场播放,众目睽睽之下,这些“被抓住”的领导干部觉得十分尴尬。(8月11日《扬子晚报》)
这是近年间广受诟病的会议生态:无论大会小会,领导们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话,总有一些参会者在台下睡得各具神态。他们就像是染上“会场嗜睡症”的患者,即便会场再嘈杂,即便会议再重要,也能心平气和地从这个会场睡到下一个会场。怪相并非江苏海滨县所独有,只不过这个县委书记将干部们的睡姿公开“展览”,让这件事颇具戏剧性。
辩证来看,这些昏昏欲睡的参会者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确实是因为开会前忙于应酬或夜晚加班,导致开会时精神萎靡;另一类则是原本精神饱满来开会,结果却被一场从内容到形式都空洞无物的会议“催眠”了。叫醒前一类“瞌睡虫”,主要依靠参会者个人修养的提升和相应问责机制的落实;而治愈后一类“会场嗜睡症”患者,则有赖于扎实推进会风改革,增加会议本身的吸引力。
以会议的形式广泛集纳意见,凭借集体智慧来制定科学决策,原本是在国家治理层面体现民主要义的成功经验。但不可否认,某些地方和某些场合的会风不正,让会议沦为了领导干部宣读讲话稿的“过场”,会议不再能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也很难调动起参会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出现这种不良倾向,一方面是因为不良的会风改变了参会者的“主体意识”。领导干部固然是一场会议的主角,但普通参会者也是会议能否真正起到实效的主体。价格听证会在近年广受批评,最关键的原因是听证代表们“主体意识”被压制,只能扮演听众的角色;情同此理,如果会议总是异化为个别领导干部念讲稿,广大参会者的主要工作只剩下“热烈鼓掌”,缺乏自由发言和自由讨论的机会,难免会挫伤参会者的积极性。一旦参会者产生“听了也白听”的想法,难免会有打瞌睡的“冲动”。
另一方面,“重形式轻实效”的不良会风也容易让参会者罹患“会场嗜睡症”。各种名目的会议早已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但客观来讲,很多会议本身都只是按照一定之规“走过场”而已。人事任免变动,开个会;上级部门来个文件,开个会;领导突然有想法,开个会;动员个什么事,开个会……大会连小会,会议越来越“正规”,流程越来越“完善”,但很多会议对形式的追求已经超越了会议本身,难免让人“反感”。冗长而繁复的会议,空洞而老套的说辞,而温度适宜的会场,也为睡眠创设了理想环境。
会风即政风,会风不正既不利于政策政令的“下达”,也无益于社情民意的“上传”,影响工作效率,提高行政成本。正因如此,要治愈一些人的“会场嗜睡症”,打通政令畅达的栓塞,公开播放会场睡觉者的影像固然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切实推进会风改革才是不二之选。其实,中央也三令五申要求改文风会风。具体来说,会议要力避形式主义的余毒,少一些空话套话,多一些实际内容;同时,让会议回归“协商”的本色,尽最大可能调动每一个与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要会议本身变得更有“吸引力”,“睡会”者就没有了藏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