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经济 > 城镇观察

由“标”及“本”再问“用工荒”

时间:2012-03-10 15:17:57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大众日报

0.jpg

    春节期间,抓住外出打工者返乡过年的有利时机,德州当地企业鲁银羊绒、通裕集团等到各乡镇“赶集抢人”。图为房寺镇大集上,一位老人为在东部打工的女儿咨询工作,如待遇合适,将不再外出。邢飞飞 报道

    ◆阅读提示 春节招用工高峰虽基本告一段落,“用工荒”却仍然是当下热词。不少企业的负责人因为招不到足够的劳动力而着急上火,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沉下心考虑为什么会出现“用工荒”。本期,记者由“标”及“本”,再问“用工荒”,希望“用工荒”能够得以缓解。

  东西部“楚汉相争”愈演愈烈

    “我们受托为宁津的一家家具厂招工,按正常情况,工厂满员需要七八百人,可直到现在,一共才只有三百来人,连正常的生产线需求都满足不了。”眼看着春季招用工大潮已渐近尾声,济南万家盛世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万忠很是发愁。

    地处德州这样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企业都是如此境况,烟台招远的企业更是发愁。山东玲珑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刚刚接收了由招远市夏甸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的工作人员带来的13名务工者,但对于当前企业整体而言,这只能说是杯水车薪。“今年招远的企业大约需要新用工2200人,其中玲珑轮胎用工缺口最大,需求人数在1000人左右。”招远市劳动就业办公室主任王瑞堂介绍。

    “近几年招远企业的‘用工难’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缺工现象尤为突出,有时还会造成机器设备闲置,开工不足,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王瑞堂说。为此,今年,在招远,招工不再单纯是企业的问题,企业2200人的用工需求被分解到14处镇(街道),实行招用工责任制,并列为本年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前,我省的用工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近几年向中西部地区蔓延趋势明显。根据我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春风行动”期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今年我省东部青岛、烟台、威海等地企业缺工状况明显,而同时,中西部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五市也出现较明显的企业缺工现象。

    春节期间,中西部各市都利用外出打工者回家过年的时机展开了抢人大战。“我们正月初九举办的‘春风行动’招聘会上,有110家企业参加,现场达成初步意向约5000人次,参会人数和达成意向数创历史新高,很多原来在外打工的劳动力选择留下来就地就近就业。”禹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办公室主任郝建说。而春节后,临沂市平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先后留住了3674名准备外出打工人员的脚步,为县内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企业输送员工1321人。

    “过去,劳动力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而现在则形成了东西部‘楚汉相争’的局面。”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李伯平表示。

    治本:产业发展拉开层次

    “当前,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农民工从业困难的大环境下出现用工短缺的现象,是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的一种反映。”李伯平表示,“‘结构性缺工’的发生是由于经济结构矛盾的存在,其根源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转型。”

    我省目前东中西部的产业发展大局凸显了“用工荒”的表象。“从目前我省的情况来看,在产业梯度向中西部转移的同时,东部地区产业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实现转型升级,传统产业主导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新成长企业或扩大的生产规模多数与转移出去的产业、行业相同,用工层次基本没变。而中西部地区受益于东部产业转移,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用工需求大幅增加。这就导致东中西部产业发展层次没有拉开,用工需求趋同。”李伯平表示。

    据招远对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当地用工缺口主要集中在机加工、服装加工、服务业和食品加工行业,且技术工人占需求人数的10%左右,普通生产工人占需求量的90%左右,这与中西部企业的用工需求并无多大差别。

    “我们前些天到菏泽招工,基本是只见人上前询问而没有多少人跟我们走,出远门打工的人都希望能有份高工资,可是,差不多的工作工资待遇不可能相差多少,与当地企业比自然吸引力不强。”万忠说。

    “企业缺工现象的出现,意味着该地区劳动要素的机会成本正在大幅度提高。企业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正在弱化,劳动力资源约束越加突出,预示着依靠低技术、低收入支撑的低层次劳动密集型产业亟需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李伯平表示。在他看来,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对传统产业集群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可充分利用这一倒逼机制的压力,推动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建立产业集群新的竞争优势。他建议围绕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的梯度转移,调整优化用工结构。

    令人欣喜的是,这一趋势已经现出端倪。据统计,今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等行业在东部的用工需求量超过了15%,同比增加3.4%,东部产业转型升级后的就业影响开始显现。

   缓解:企业员工均需正视自身问题

    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化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那么招用工的矛盾在现阶段就难以缓解吗?也并非如此。解决问题讲求“标本兼治”,在招用工矛盾上,“根本”之外,也有一些表层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其实,从我们接触到的情况来看,新增的用工需求并不算多,主要还是人员流失过快。”万忠说。这里边既有企业的原因,也有劳动力本身的原因。

    企业在管理上的差别可以直接导致用工“缺与不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招工问题上,招远市针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邵瑞歧就总是气定神闲:“我们厂80%以上是女工,考虑到大部分是家庭妇女要照顾家庭的特点,我们制订了比较灵活的工作制度,有明确理由可以迟到,可以早退,还成立了农业基地,低于市场价卖给职工猪肉、蔬菜。”尽管1800元左右的平均工资不是特别高,但企业每年仅维持10%的职工流动,较宽松的制度约束也并没有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反而使员工更具积极性和效率。

    在东部一家大型制造业企业工作了一年的小张与几个聊城老乡则约好年后不再回原企业工作了。“挣得不少,一般能拿到三千多,拿到四五千的也不在少数,但是大家都干不长,劳动强度大不说,而且说扣钱就扣钱,说处罚就处罚,根本得不到尊重。”

    “部分缺工企业,特别是民办企业用工呈现短期化趋势,企业用工不规范、管理粗暴,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来一批走一批、走一批再招一批’的恶性循环加剧了用工紧缺的表象。”省就业办主任毕京福表示。

    我省此前对劳动力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被访人员中,39.2%的人在最近企业工作时间少于一年,26.8%为1-2年,仅有17.6%的人超过4年,16.4%的人还不足半年。这其中固然有企业方面的原因,而另一方面,求职者的盲目流动问题也逐渐凸显。

    “现在我们底下的招聘组天天出去招聘,不光是去招聘会,也去劳务市场,其实现在劳务市场上人并不少,但是很多人就是只问不干。为啥?嫌工资低呗。”万忠介绍,“现在很多年轻的打工者缺乏定性,容易互相攀比,这山望着那山高,跳来跳去的结果就是哪份工作都干不精,在哪儿都只能拿普通工人的工资。同时,部分企业招工时拿加班加点拼命干活后能得到的最高工资出来招聘,不少人禁不住诱惑从原企业跳槽,结果发现与实情不符后就只能再次流动。”

    其实,今年我省的企业用工缺口较之去年已有了明显改善,而如果企业能更加规范用工,劳动者能放平心态,情况将会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