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东营市河口区正在开展的“一包三派”活动中,帮扶党员干部不负众望,扎根基层、辛勤耕耘,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为民爱民的新篇章,成为了干群连心桥,发展新动力。
蔬菜大棚里见真情
站在寿光村西头自家的苹果树林里干活,村民老王有点心不在焉,他一直盯着几十米开外的蔬菜大棚对老伴说,“说是种蔬菜大棚一年赚不少咧!”
位于东营市河口区的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寿光”村,境内除了黄河冲积平原,更多的是盐碱地,村民多种植棉花、苹果。整齐排列在老王苹果树林对面的十几个蔬菜大棚,是前年区政协来村里的“第一书记”毕宝刚带领村两委建起来的。
说起建蔬菜大棚的“坎坷”经历,无论是毕宝刚还是村两委的其他成员,都感慨万千。“既保持传统产业优势,又如何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呢,当时我们想,能不能搞蔬菜大棚。”毕宝刚告诉齐鲁网记者,来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之后,他们希望能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让老百姓日子一天天好”。
毕宝刚和班子成员分析过寿光村种菜的优势:机遇好,被义和镇作为特色精品园重点扶持;地处老黄河故道,土地肥沃、紧靠水库,用水便利;信息优势明显,村民多为寿光市移民而来,便于沟通;村里原有种大棚的乡土人才,积累了成功经验。
但是,真塌下身子干,第一年种大棚茄子就遇到了挫折,茄子要结果的时候,得病死了。这一下,损失三十多万元。毕宝刚说,“这下没法办了,贷款160万,都赔进去了,当时是真着急了。”
“想让群众致富,得让群众看得见实惠才行。”尽管经历了第一年的失败,但毕宝刚和班子成员商量后决定,还是要把大棚办下去,他为此动员自己的爱人,自掏腰包8万元,补贴第一年的损失。“去年种豆角、西瓜、甜瓜,上半年就把人工费利息赚回来了。去年下半年,又种了6个棚的西红柿、辣椒,一个棚利润接近三万元。净赚十几万元。这下,我们就有底气了!”
有底气的不止是“第一书记”毕宝刚和村两委,在春天的风沙中,面对整齐的蔬菜大棚,老王告诉记者,“这毕书记真不容易啊,你看他这一年来多少趟吧!看着大棚搞的好,我和老伴都想试试了!”
“拆迁队长”兼“装修队长”
走进义和镇同合村村主任刘志刚家的时候,他正带领村委会成员和区纪委派驻村里的“第一书记”丁晓辉商量村里新引进的印尼佳发集团养殖项目的事,这个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30余万元的收入。
按照河口区第二批“一包三派”工作安排,自2013年1月起,河口区纪委对义和镇同合村开展包村帮扶工作,丁晓辉来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
进村后丁晓辉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拆迁。2013年,按照区、镇统一规划,结合上级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同合村整村搬迁到义和镇颐和家园小区,原村旧址200亩全部复垦为耕地,仍归同合村所有。
丁晓辉知道,在农村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拆迁安置,“稍有不慎极易产生问题矛盾”。他带领村两委成员,进村入户了解情况、倾听诉求,一方面到区、镇有关部门对接、掌握政策,一方面挨家挨户宣传做工作,半年开了50多次村民代表会议,等新房建好、搬进新居,才拆除旧村。
丁晓辉说,针对群众反映装修花钱较多、个别群众甚至打算不装修即入住的情况,经区纪委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出资购置部分地砖,帮助同合村群众装修新居。经过多方考察,最终花费百余万元购置了12000余平米优质地砖,分发给全村100多户村民,受到群众普遍赞誉。村民们笑称,这个“拆迁队长”变成了“装修队长”。
截止去年10月中旬,同合村全部拆迁工作基本完成,村民同意搬迁率达100%,11月中旬,旧村土地完成复垦并通过省市验收,目前,大部分村民已经搬进了新房、用上了暖气。
局长给奶牛当“媒人”
18栋14万平方米的大型牛舍、1.6万平方米的干草存储车间、1.3万头存栏奶牛……当记者来到位于河口市郊的仙河澳亚牧场时,被眼前的奶牛王国所震撼。
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大片荒原,仅仅一年的时间,魔术般的建起了一个巨大的奶牛王国,给奶牛做“媒人”的畜牧局副局长张建强,功不可没。
仙河澳亚现代牧场由新加坡澳亚集团投资建设,新加坡澳亚集团是由印尼佳发、美国嘉吉两大顶级农业投资商联合创建的奶业投资公司,牧场总投资5亿元,占地1.3万亩,设计存栏1.46万头,是目前亚洲单体存栏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牧场。
作为河口区畜牧局副局长,张建强于2012年7月成为了公司的“党建指导员”,进驻企业的第二天,他立即组织企业及车间负责人召开会议,传达区委、区政府“一包三派”活动精神,还听取了企业情况介绍、安排布置了党建工作,为做好企业党建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了有效地开展驻企调研工作,我拟订了调研计划,明确了调研目的、任务和方式,安排了调研日程,深入企业及周边村开展调查研究。
以党建工作为核心,立足实际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成为了张建强的主要工作。两年来,张建强和畜牧局的工作人员,躬下身子、深入“牛群”,帮助企业协调土地承租还是争取奶牛良种补贴资金、协助企业做好人事招聘,深受企业好评。
在张建强还给奶牛当“媒人”,延伸推进项目的洽谈工作,积极参与洽谈了澳亚新户牧场项目和乳制品加工项目,已签订了投资协议,澳亚新户牧场项目将于今年4月份开工建设,乳制品加工项目于今年开工建设,2015年上半年完成;对于牧场粪污处理问题,目前正在与中海油洽谈对接,积极争取配套沼气生产及LNG转化项目,有望今年落户。
澳亚牧场在仙河镇落户,带动实施了总投资1000万元的东方鲜奶加工项目。目前,总面积953平方米的加工厂房已建成投用,自动鲜奶加工成套仪器、运输车辆、化验仪器等设备调试成功,在河口区设立20个销售网点,目前8个鲜奶吧网点已正式运营,仙河镇自产的鲜奶、酸奶已经走上了百姓的餐桌。在免费品尝、试喝后,根据大众口味,鲜奶场又对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现在,一到傍晚时分,各销售网点人头攒动,生意火爆。
仙河澳亚现代牧场的建设,真正实现了带项目、促增收、强产业的目的。据统计,该牧场可年产鲜奶10万吨,安置就业人员120人,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践行群众路线,“一包三派”见成效
按照河口区委书记聂建军的设想,开展“一包三派”活动,通过深入群众、扎根基层,要实现“作风在一线养成,形象在基层树立”的效果。
聂建军要求干部要“深怀感情扎根农村,到农村、企业基层一线去锻炼成长,去提高服务社会的本领”;既要真抓实干,又要当好表率,真正当好科学发展的带头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矛盾纠纷的调解人、文明新风的倡导人、党建工作的引路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注重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尊重群众愿望,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
记者了解到,作为东营推进黄蓝国家战略,加快黄蓝经济区建设的桥头堡,在东营市河口区,这项活动正在按照当地“下得去、沉得住、做得实、干得好”的要求,取得积极成效。
为给帮扶村、派驻企业留下一支“永不撤离的工作队”,河口区委不断加大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培养后备干部,增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一包三派”活动的不断实践,进一步整合优化了党建资源,实现了机关、农村、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全覆盖,构建了城乡一体的网络化基层党建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