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面展开

时间:2011-08-29 16:59:53  来源:综合  作者:人民网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8月9日召开视频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
  全国新闻战线积极响应。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新闻社和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各省区市新闻媒体纷纷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动员部署,着力提升正确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百姓生活的能力。

        中央媒体争做排头兵

 

 增强感染力吸引力  提升影响力传播力
人民日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动

        人民日报社8月16日下午召开动员大会,对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强调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力抓手,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联系实际、务求实效,突出特色、确保质量,推动这一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

  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印发通知,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出部署后,人民日报社迅速成立了以社长、总编辑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按照统一安排,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人民日报社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实施方案》。

  会议认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这是全党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党报工作的根本指针。党不能脱离群众,党报作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不能脱离群众。只有抓住“人民利益至上”这个根本,抓住“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民”这个核心,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前进发展,党报的工作才能更受欢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既是中央对新闻单位的部署要求,也是党报完善自身的内在需要;既是改进方式提高报道水平的途径,也是锻炼干部培养人才的需要。

  会议要求,全体采编人员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沉得下、蹲得住、坚持好,切实转变作风,下力改进文风,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中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更好地宣传党的主张、坚持正确导向,更好地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不断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和舆论引导水平,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扎根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力量源泉中;把对群众思想感情的增进,反映群众愿望能力的提高,汲取于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把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新闻业务本领的增强,收获于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性实践中。

  动员会上,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仅是一次活动的主题,更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课题,要制度化经常化,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使之成为不断增强感染力、吸引力的一个途径,成为着力提升影响力、传播力的一把钥匙,成为推动资源整合、报网融合、内外结合、人才聚合的一种载体,更好地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更好地担当党治国理政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的使命。

  会议由人民日报总编辑吴恒权主持。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贵州分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京华时报的5位编辑记者在会上发言,结合自身经历谈了认识和体会,表达了对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态度和决心。

         各地积极响应 扎实推进


让基层意识、群众观点融入新闻工作者的血液
各地新闻单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扎实推进

   日前,全国新闻单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扎实推进,各地新闻媒体以多种形式践行“三贴近”原则,广大新闻工作者走进基层,以饱含深情的新闻报道传达民意民愿,回应百姓关切。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把镜头和话筒对准百姓

  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召开新闻单位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视频会议后,各地新闻媒体迅速行动起来,大家认为,这一活动可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报道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这是党和人民对新闻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公信力的途径。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白玲说:“只有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才能把引导社会舆论与通达民意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甘肃省广电总台副台长久喜佳表示,现在新闻报道存在着不鲜活、不生动、概念性、官样化文章多的现象,要通过这一活动,把更多的镜头和话筒对准基层和老百姓,用群众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身边的事。

  广西召开全区宣传部长会议提出,各单位要通过扎扎实实地“走”,真正达到“转”和“改”目的,决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要注意突出广西特色,真正做到“走”得活、“转”得快、“改”得好。四川、内蒙古等地新闻媒体纷纷制定可行性强的工作方案,以多种形式推进这一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紧密结合媒体实际

  创新活动形式内容

  活动开展伊始,各地新闻媒体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切实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

  首都各新闻单位纷纷建立基层采访联系点,开展蹲点调研和深入采访活动,努力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切实体现在新闻报道当中。

  陕西省委宣传部前不久在革命老区延安启动了“转作风、改文风——记者在基层”大型主题实践示范活动,首批下基层采访团组织了来自中央驻陕和省市18家新闻媒体的62名编辑记者,通过实地参观采访,体悟如何“用延安精神指导新闻实践,在当前报道中践行社会责任”。山东省记协近日组织省直和各市主要新闻媒体的60多名夜班编辑,深入到青岛、烟台等市的基层企业体验生活。河南日报推出“走转改”专栏,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专题,反映各地市的新举措新变化,文风力求“短、新、实”。贵州电视台在《贵州新闻联播》推出多个“行”字号的专栏和系列报道,如“黔边行”、“多彩贵州江河行”、“西部行”等。吉林电视台在《吉林新闻联播》中,积极组织采写体现真善美的系列人物报道。

  今年是玉树灾后重建攻坚年,青海日报编委会把玉树灾后重建一线作为基层联系点,分批组织采编人员深入玉树重建一线采访,在灾后重建报道中培育采编人员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从8月9日活动开始至17日,已刊发来自玉树一线的文字稿件14篇、图片12幅。

  在福建日报社,第一批走基层的40多名采编人员已经启程,报纸将开辟《基层亲历》《基层面对面》等新栏目,集中展示采编人员深入基层的报道成果。山西日报近日推出专栏“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记者手记”,通过记者走进厂矿社区、山庄窝铺,深入了解百姓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海南日报强调“到基层一线去开掘新闻的源头活水”,鼓励记者“把视角对准普通阶层,勤跑、勤写、勤思考”。宁夏日报、宁夏广电总台等媒体启动了“生态移民·第一现场”“黄河金岸·第一现场”大型采访活动。

  建立完善相关机制

  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扎实推进中,各地新闻媒体正在建立完善调查研究、基层联系点、舆情汇集分析、考核评价等制度,把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转变作风、改进文风,作为一种理念、一种常态、一种工作方式和精神追求。

  重庆市委宣传部要求各新闻单位领导干部和采编人员要在农村、厂矿、企业、社区特别是“一圈”、“两翼”地区确定固定联系点,轮流分批深入联系点,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各媒体要开设专题专栏,把镜头版面让给群众,不断刊播有吸引力、感染力的生动鲜活的报道。

  河北省的活动实施方案提出,各新闻单位要广泛开展蹲点调研活动,分期分批深入联系点,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撰写“蹲点手记”和调研报告。

  江西电视台近期将开展“走基层、看变化”大型采访活动,通过相应机制,要求参与采访的记者深入一线,用镜头记录5年来江西城乡社会发展的新面貌。

  黑龙江省新闻单位通过建立完善相关机制,组织开展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活动,通过范文学习、群众评议等活动,在新闻报道中大力倡导“短、新、实”的清新文风,切实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广东省多家新闻单位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常态化。比如,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调整新闻机构内部管理机制,改变数量型的考核方法,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变成新闻队伍的自觉行动。

  许多地方新闻媒体还作出规定,新入职人员必须有基层联系点驻点经历,把下基层采访情况作为编辑记者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职称评定、提拔使用等方面予以体现,以确保活动的常态化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