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新闻 > 地方联播

枣庄市委书记陈伟谈棚改

时间:2012-11-18 10:14:33  来源:问绿网  作者:问绿网

     在十八大代表小组讨论中,十八大代表、枣庄市委书记陈伟谈到枣庄的棚户区改造,“最大的民生,我们理解是安居乐业。”、“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下岗职工和低保人数全省最多,让棚户区的困难群众安居和乐业,是枣庄最大的民生。”

 
  “最大的民生是安居乐业”
 
  “关于改善民生,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进一步提高了执政的方向,发展的目的。”在山东团的小组发言中,十八大代表、枣庄市委书记陈伟谈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改善民生。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的下岗职工和低保人数也是全省最多的。最大的民生,我们理解是安居乐业,所以说让棚户区的困难群众安居和乐业,是我们枣庄最大的民生。”陈伟说,尽管如此,在棚户区改造之初,工作遇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巨大压力。
 
  “棚改之初,大家也是感到困惑的。从政府来看,有的干部认为棚户区改造这是民生工程,对经济贡献有限,政府又财力不足,力所不及;从开发商来看,枣庄是三线四线城市,土地升值空间小,没有积极性;从棚户区群众看,多为下岗失业矿工,收入水平低,即便是搬进了新房,如果不改善他们的就业,不改善他们的收入条件,有一个住不起的问题。”
 
  尽管有这么多的困难,陈伟说,“即便如此,民生问题没有退路,必须尽力而为。”
 
  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相结合见成效薛城区是枣庄的一个区,棚改之初,缺乏对开发商和资金的吸引力。通过对薛城的重新定位,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到棚户区改造中来,“我们把它定位为鲁南的门户城市,这样通过2.4亿元的静态资金吸引了80亿元的动态资金,同时带动了300多个亿的社会投入,这样就解决了薛城区的棚户区改造。”
 
  陈伟总结,“经过反复认证和算账分析,我们提出把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改善民生过程也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上升到这样一种高度去谋划,我们提出了造城和造市相结合的理念。”再回过头来看当初的判断,枣庄市把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相结合,见到了实在的效益。
 
  齐鲁网记者了解到,三年来,枣庄市共累计投入520亿元,新建楼房1600万平方米,高层建筑从110栋,增加到1200,增长了十多倍,有30万居民陆续住上了新房。从棚改中腾出七千亩土地用于城市建设,新增商业面积190万平米,创造了十万个就业岗位。
 
  通过棚户区改造,不仅群众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商气足了、地价升了、人气也就旺了。棚户区改造也带来了新的就业岗位,增加了群众收入,消费同样也在持续增加。
 
  陈伟说道,“棚改工程也做成了民生工程,不仅是民生工程,也做成了就业工程,发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