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新闻 > 地方联播

男子离家30载回家团圆

时间:2011-10-30 09:40:48  来源:鲁中晨报  作者:鲁中晨报

1.jpg
 到家了,于习平(右)兄弟团聚。姬连庆 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十几岁时,他离开了家乡,来到淄博谋生活。一场意外,让他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从此失去了和家人的联系,便流落街头。

  当他因饥饿而奄奄一息的时候,被送到了淄博市救助管理站,在这里他恢复了健康,并和家人取得了联系。10月28日,他坐上了爱心救助车,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家乡,和亲人团聚了。

  流浪之苦

  今年46岁的于习平是青岛胶州市胶西镇苑家会村人,据他自己说,他在家排行老二,上面一个哥哥在十几岁时就因病身亡了,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为家里孩子多,生活条件一直不好。

  32年前,年仅14岁的于习平跟着一个老乡离开了家,来到了淄博打工。因为他年龄小,干不了力气活,加上没有文化,一直找不到好工作。“在临淄的一些养殖场干过。”其间他一直和家里书信来往,但是没回过家。

  1992年夏天,一场意外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我在路边走着,突然一辆车撞了我。”事后,于习平被送到了医院,尽管保住了性命,但是他的腿却落下了残疾。在医院躺了半年,花去了身上所有的钱,肇事司机一直没找到。于习平只好出院找工作,但是人家一看他这种情况,都不愿再雇他,而他也失去了和家人的联系。“每天找个地方就睡,白天就去拣点垃圾卖钱买吃的,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于习平过上了流浪生活。

  救助之暖

  10月13日,淄博市公安局临淄分局接到报警电话,有人躺在马路上,不知道是死是活。民警接警后,在马路上救起了饿晕的于习平,并立即送到了淄博市救助管理站。

  据淄博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闫新国介绍,于习平刚到来的时候,浑身脏兮兮的,已经奄奄一息。救助站立即联系医院进行救治,经过医院详细检查,发现于习平身体并无大碍,只不过是由于长期饥饿,导致营养不良。

  经过医院的抢救,于习平恢复了神志。在救助站的悉心照料下,于习平的身体逐渐恢复了。事后他说,晕倒时他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如果不被送到救助站,他肯定就饿死了。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根据从于习平口中了解到的信息,设法与他家乡的公安部门和民政部门取得了联系。最终确定于习平是胶州市胶西镇苑家会村人,父母早在多年前去世,家里尚有一个弟弟。

  回家之路

  10月28日上午,于习平坐上了淄博市民政局的爱心救助车,踏上了回家的路。

  临淄、潍坊、高密……救助车在高速路上飞驰,随着离家越来越近,于习平心里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不停地透过车窗向外张望。

  15:00许,救助车驶入了胶州。“这里离我家还有三十多里地,从这里再往北走……”到了家乡,于习平开始给救助车指起路来。“家乡变化太大了,觉得很亲切。”于习平想到即将见到的亲人,眼里流下泪水。

  15:40许,在胶州市民政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救助车来到了于习平的村子,车停稳了,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告诉于习平已经到家了,他没立即下车,呆呆地坐着,眼泪又落了下来。

  团聚之乐

  “这不是老于家的老二吗?”救助车一打开车门,村里一个60多岁的老人就认出了于习平。

  村里早有人去通知了于习平的弟弟于习堂,正干着活的于习堂匆匆赶到了村头。

  兄弟俩一见面,先是一愣,一时还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过了一会儿,于习堂上前扶起了哥哥:“哥,你总算是回家了。”他的声音哽咽。

  “二哥离家的时候,我才只有十来岁,开始他和家里还有书信来往,后来不知道怎么就再也没消息了。”于习堂说,自己家里托了很多人出去打听,但是始终没有打听到二哥的消息,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找寻二哥,但是心里一直惦记着他。

  前几天,村里告诉他,有哥哥的消息了,他就一直盼着哥哥回家。“真是太感谢淄博的好心人了,要不是他们,我们这辈子也没有再见的可能了。”于习堂对送哥哥回家的淄博市救助站的副站长闫新国和救助站救助科科长刘卫民多次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