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新闻 > 地方联播

山东新农房建设向城里看齐 现在农民有两盼

时间:2010-08-31 17:02:1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徐锦庚 刘成友

  住单元房,走柏油路,喝自来水,用暖气煤气太阳能,购物有超市,看病有卫生室,休闲有公园……新农房建设热潮正在改变齐鲁大地上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2009年,山东省新建农村住房104万户,改造危房15万户,受益群众达400万人,其中3757个村庄、76.7万农户集中统一建设改造,形成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农村城镇化居民点。今年1至6月,全省又新建农房57万户、改造危房5.6万户,受益群众160万人,全年将新建农房120万户、改造危房18.5万户。

  “农房建设是顺应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农村需求的强力引擎,是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

  为群众雪中送炭,必须充分尊重他们意愿,让群众自主选择

  2008年10月,一份近万字的调研报告摆到姜异康的办公桌上。这是省委政研室和省建设厅关于山东农村住房和村镇公共设施安全情况的调查。看着看着,姜异康皱起眉头:改革开放30年来,山东农村面貌虽然日新月异,但全省城乡差异仍然很大,还有80万户农民居住在破旧危房中,路灯、排水、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薄弱。姜异康当即批示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进一步研究分析,争取有实质性的推进。”

  2009年初,山东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启动。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山东计划用3年时间,每年新建农房100万户;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全省8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每年完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100亿元以上,用5年时间使全省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村庄基本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

  炎炎夏日,记者走进嘉祥县卧龙山镇罗庄村村民许素珍家,宽敞亮堂的3间新房,让人心情舒畅。而一年前,她家住的还是40多年的土坯房。

  “老屋又潮又湿又漏雨,墙上还有一道道裂缝,冬天,墙缝里塞满了报纸,冷风还是往里灌。”许素珍说,“家里有生病的老人,孩子又在读书,本来日子就过得紧巴,要不是政府补贴,俺家哪里盖得起新房?”

  有了政府的危房改造补贴,同村的孙善英夫妻劲头更足,靠自己的双手,垒起4间新砖房,省下4000多元工钱。孙善英高兴地说:“以前,上大学的闺女放假时,要到邻居家借宿,搬进新房后,闺女别提多高兴了,说自己终于有家了!”

  截至今年春,嘉祥县已全部完成全县4919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经济欠发达,民生不能欠发达,政府不能推卸责任。”县委书记李长胜说。

  危房改造,各有新招。地处沂蒙老区的费县顺应建材下乡的利好消息,给每个贫困户补贴10吨水泥改造危房;东营市给每户补贴2.5万元,直接给困难群众建好新房,让群众从此告别住土屋的日子。

  山东省委、省政府认为,农民是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主体,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村庄是否重建、迁建和合并及农户建设方案,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农民集体讨论决定,如果绝大多数农民不同意,决不勉强。济宁市明确提出,“拆不拆,建不建,怎么建,要由群众说了算”;“好不好,快与慢,群众参与看着干”,让群众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和质量。

  肥城市南仪仙村村民已入住12栋新建楼房,在建的7栋今年年底即可入住。这样大规模的迁建,之所以风平浪静,村党支部书记邹宗国归纳4点:人性化运作,让群众自愿搬;法制化操作,让群众安心住;民主化决策,让群众和谐拆;规范化管理,让群众安居乐业。   

  解民忧算算“三笔账”  破瓶颈瞄准“五个点”

  “现在农民有两盼,一盼现行土地政策长久不变,二盼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现代生活,而改善住房条件是农民的首选。我们要把公共财政的阳光照射到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山东省省长姜大明说。

  尽管农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迫切,但住房毕竟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不看到实惠,不尝到甜头,农民不会轻易换房,更不会轻易搬迁。“针对农民的顾虑,我们就从村民的实际利益出发,算了3笔账。”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杨焕彩说。

  第一笔是住房投入对比账。过去,农村建房一般15到20年一个周期,农民一辈子往往要经历3次建房,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都投到房子上;而建社区住楼房,使用年限50年以上,省心省力又省钱。

  第二笔是拆迁补偿优惠账。旧房经过评估,平均折价5万元左右,农民基本上收回了原来的建房成本,如回迁120平方米楼房,成本价在每平方米600多元,加上其他补贴,农民只需拿1万多元就能入住。

  第三笔是生活品位提升账。过去居住分散,公共设施档次低而不全,新型社区建有高标准的配套服务中心,服务大厅、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室等一应俱全,学校、幼儿园、商业街也都统一配套建设。

  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出?人往哪里去?房在哪里建?是新农房建设涉及的主要问题。其中,钱是最大的瓶颈。

  汶上县县长孙琪道出资金瓶颈的破解之法——“五个点”:财政投入一点,县财政从2009年起,将连续5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群众自筹一点,预收部分房款;银行借贷一点,协调金融部门开展农村住房贷款业务,探索农房抵押融资,符合条件者每户最高可贷10万元,政府贴息50%;投资商垫一点;上级扶持一点,去年,全县争取到各类奖补资金近1000万元用于建设农村社区。

  尽量减轻农民经济负担,是新农房建设成为民心工程的关键。山东省规定,城镇村民安置房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城市规划区外的农房建设项目,实行行政事业性费用“零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减半收取。

  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农民有农民的需求。部分社区为鳏寡孤独老人建设了“零租房”、老年公寓。为防止乡村文化流失,汶上县还考虑建立民俗文化馆,保护好风土民情。许多社区配套建设了专门的农机大院和养殖小区等,解决了农机具存放难、养殖不方便等现实问题。肥城市东付村在楼房设计中,规划建设了6栋“子母楼”,两家进门独立,阳台相通,方便子女和老人一起居住,相互照顾。

  农民享实惠,企业得市场,发展获空间 

  走进汶上县杨店乡滨湖社区,眼前是一排排的四层楼房,开阔美观的广场,整齐的商业街,让人有置身城区之感。这里是由王村等10个村庄合并建设的新社区。这样的新型农村社区,去年一年在汶上县冒出35个,竣工住宅楼184栋,面积近150万平方米。汶上县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493个建制村、790个自然村合并为97个新型农村社区。

  山东现有农户2079万户、农村居民7045万人,建房是农民最大的消费支出。“这几年,全省城镇规划区外村庄居民每年建新房约27万户,户均土建施工、装饰装修和家电家具等投入10万元。”省长姜大明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年将建新房的农户提高到100万户,就可拉动投资1000亿元,3年拉动投资3000亿元。从而产生对钢材、水泥、建筑劳务等市场的巨大需求,带动装饰装修、家电、家具、纺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每年至少提供城乡就业岗位80万个、增加农民纯收入60亿元,成为拉动内需的一个有力引擎。”

  据统计,去年山东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完成投资1308亿元,使用钢材361万吨、水泥1808万吨、施工工日3.4亿个,提供就业岗位112万个,增加建筑农民工收入237亿元。据抽样调查,每个农户搬入新居后,购置家具、家电和装饰装修等户均支出2.6万元,以此推算全省可增加消费270亿元,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

  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农村住房,还有效解决了村庄布局散乱、村内土地闲置、户均用地较多等问题,腾出大量土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矛盾,为发展提供更大空间。“这就像个‘杠杆’,不仅撬动内需,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也盘活了土地,推进了小城镇建设。”齐河县县委书记魏洪祥深有感触。

  据测算,山东去年统一建设的76.7万户农房,共腾出空闲土地30万亩。全省通过改造1707个城中村、城边村和乡镇驻地村,解决了设施不完善、环境面貌差、与城市风貌不协调的问题,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2050个村庄就地改造,就近整合,形成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农村城镇化居民点。

  汶上县杨店乡滨湖社区建成后,10个村共腾出2000多亩土地。乡党委书记袁文霞说,这些土地,一部分用于复垦,一部分作为园区项目建设用地,一部分作为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置换。现在,有12个项目进入新园区,解决了2000多人就业。很多村民不用跑到外地打工,在家门口就可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