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在济宁任城区石桥镇中心小学,记者看到当天的食谱上写着甏肉干饭,11:35左右,一辆红色的配餐车如期而至,老师按班级领取饭菜后,再分到每个学生的快餐杯中。白米饭、茄子炖肉,香味四溢,孩子们吃得很开心。
2012年暑假开学后,济宁市开始推广试点农村义务教育家庭困难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但很多中小学校都没有食堂,或食堂建设不足,没食堂工作人员,为解决“有米无锅”难题,很多地方开始探索建设配餐制度,济宁市最早实施营养配餐的石桥镇积攒了不少有益经验。
“大锅饭”挤走小摊贩
目前,石桥镇4所小学和9所幼儿园共有4000余名学生享受营养配餐,每天4元两餐、覆盖全镇的“大锅饭”深受家长、学生欢迎。
“每天吃的菜都不一样,昨天是绿豆芽炒肉丝,这是我最喜欢的菜了。”石桥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孙如梦在帮老师分完饭菜后,津津有味吃饭的空当还给记者当起了讲解员。
该校校长陈庆礼告诉记者,学校食堂开办以前,每天中午放学后,学校门前的马路上人山人海,小摊贩很多,很多学生吃饭都是简单“对付一下”,不仅饭菜质量无法保证,并且严重影响了交通和学校秩序。
为此,2006年,学校决定开办食堂,校长亲自带队到外地学习食堂管理经验,用勤工俭学的资金和节省下来的办公经费作为运营经费,当年3月份,石桥中心小学食堂开张了。
刚开始只有200人在学校吃饭,由于运营良好,一年后吃饭人数增加到800人,很多外校学生也希望能在学校吃上可口的热饭、热菜。于是,全镇小学和幼儿园统一配餐的想法于2008年付诸实施,把食堂从中心小学搬迁到了校园面积大的希望小学,并配备了4辆配餐车
小农场让学生餐自给自足
每天两餐仅花费4元,菜品天天不重样,馒头、米饭等主食不限量。如此经营,食堂能达到收支平衡吗?
“保本、零利,一切为了学生,这是我们的原则。”陈庆礼说,合村并校之后,一些废弃的学校用地就被改造成了小农场,学校现有两处种植基地共13余亩,这个季节小葱、韭菜、蒜苗等蔬菜一应俱全,可基本满足食堂原料供应。还有一处养殖基地,养猪200头左右,全年肉食不用从市场买,降低了成本。
石桥镇政府每年还给学校食堂免费提供100吨煤炭,基本保证了一年的用煤量。另一方面,现在镇上的敬老院也由学校食堂提供配餐,随着就餐人数的增加,运营上的缺口得以弥补,这是食堂能够顺利运营的两大优势。
自给自足的配餐模式,使学校食品安全也得到了保障。陈庆礼说,食堂使用的是自榨花生油,吃的是绿色无公害蔬菜。所以从食品安全上来说,没有后顾之忧。
“每天饭菜做好后,我都要吃第一口,各班老师也都和学生同吃一桶饭。”食堂开办到现在,未发生一例卫生事故,但陈庆礼还是时常感觉责任重大。
“一荤一素一汤”仍有难度
记者了解到,济宁市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2012年秋季学期至2013年春季学期,全市共投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8974万元,13.8万人受惠。
“现在学生用餐在营养、热量上都能保证,只是离‘一荤一素一汤’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陈庆礼坦言,配餐还缺少水果搭配,但是要做到配餐荤素搭配、科学合理,不仅要扩大食堂规模,还得另添补人手。
“学校食堂要提配餐档次,资金是大问题。”陈庆礼说,目前的用餐价格家长都很认可,校方不敢贸然提价。由于配餐涉及学生人数众多,目前的30多位人员工作非常紧张。 据了解,为改善学生就餐条件,每完善一处食堂,济宁市政府奖励每所初中5万元、每所小学3万元,2012年共发放奖补资金1149万元;投入1.2亿元,建设改造食堂餐厅269所。今年济宁市将学校食堂列为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将建设完善400所学校食堂,为农村学生配备饮水设施,确保所有学生都喝上热水、吃上热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