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生网:首页 > 法治中国 > 专题

镇远:古镇

时间:2011-09-01  来源:红网-怀化日报  作者:

5.jpg

镇远

          距今有两千年前建立城池的镇远,在每一处都带着历史的深远记忆。青灰色古朴的砖瓦石墙,长满苔藓的青砖甬道,都在用沧桑的基调来诉说这里曾经的记忆,流传千年的古朴韵味。七弯八拐的巷子连缀着星罗棋布的古民居,镇远厚重的思想精髓便从巷道的每一枝节处汩汩有声地流出。

  沿着巷子轻移前往,就像是是顺着祖先的筋脉左右转拐,不经意间,就拐出了一间又一间的院落,拐进祖先的心脏,拐见几百年前的苦辣甘甜、兴衰荣辱、中落辉煌。

  墙高院深,一扇扇镶嵌在古旧威严的门框门罩里的铁门木门,门环古典,斑斑锈迹印证了历史的久远,有的还被打上些岁月变迁的记号,一如穿着短衣夹袄的从古老的岁月深处一直站到今天的忠实守门人,满身满脸刻上经历不同年代的印迹。只是大门紧闭,关闭了陈年的物事,还关闭了我们欲想窥视的历史。

  有太多太多的东西,我们已无法原汁原味地捡拾,只能通过那些雕檐翘角、镂花门窗、层层天井、步步台阶提供的信息去依稀解读。然而如今这些布局参差、井然有序、古色古香、寓意奇特、文化丰富的,既有江南水乡风格,也具北方四合院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特点的院落,已是一幅年份久远业已泛黄的油画,一部经年风化不忍翻阅的老书。

  在镇远城内一座百年私人宅第似乎穷尽了所有的记忆,几乎可以在这里的任何一处地方去寻求解读镇远的依据,它就是傅家大院。两百多年前,一傅姓货郎夹在匆匆人流中,从江西肩挑一副货郎担来到镇远定居下来,往来贩卖货物于洪江与镇远之间,经商养家。极具商家眼光的傅家老祖看到了桐油带来的商机,转行做起了桐油生意。多年艰辛创业,大码头边就有了享誉镇远的“裕盛老行”。

  而今,享誉一时的“裕盛老行”已在一场大火中片瓦不存,取代它的是获得傅家赔付的苏家“苏光裕堂”的断壁残垣。这是我们只能扼腕叹息的历史。那座傅家建于清光绪三十年的老宅却依然矗立在当今喧嚣繁华的边缘,一任世事变迁,斗转星移,风采依旧,默然静立。

  这座现在居住着傅家第七、八、九代儿孙的老宅,坐北朝南,依山就势而建。从大门的门柱、门槛、门楣、门罩到院内的布局、门窗的雕刻、室内的古典家具不但显示了清代商家的富丽与大气,还蕴含了众多类似象征吉祥、多子多福、封侯拜相的寓意,既是一座历史的大院,又是一座艺术的殿堂。

  门楣上大书“清白传家”的杨茂兴大院,高居于石屏山中段山腰,院后山形形同高权在握、岿然不动的座椅,是一处古代风水学中典型的吉地。加之大院四周名胜罗列,杨氏大院可谓百鸟朝凤,众星拱月。更叫人称奇的是:远眺大院整体,形如大船。南为船头,

  船尾向北,保护大院的封火墙被巧妙地用作了船舷,三级台基上的建筑又如船舱隔板。大院绝妙的布局尽显杨氏祖先的睿智:造船积粟,财物满仓,杨家定会发家致富如舟前行。

  这样的院落,在镇远的深深古巷中还有很多。一处处严谨、舒适、和谐的独家大院,是一处处各具特色的奇观。歪门的院落、斜伸的巷道显示着古风水学的智慧,雕花的门窗写尽了曾经主人的显赫富贵,工艺精湛的基脚石雕彰显着大户人家的尊贵地位。

  那些大门上方浓墨书写着“良弼名家”、“封唐台泽”、“两台世系”、“汝南世第”、“武陵世家”……的庄严大院,有的颓圮默立于蛙鼓虫鸣的静夜,有的几经易主,有的为一份历史和家业忠实守候。叹不尽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海桑田,看不透“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岁月古梦。

   一阵风尘拂过,镇远祖辈那渐如剪纸般单薄的身影被拂向了天边,日渐低矮的坟茔散成泥沙四处飞扬。但他们深深刻在古城镇远土地上的古巷古民居如一位低眉垂首的老人,静坐于巍峨陡峭的石屏山下,反射出古铜色如迷似幻的光泽,保持着亘古不变的姿势。这座古城的丰美内蕴,是祖先智慧和汗水凝结的财富,是需倾尽子孙智慧去解读的美文。来源怀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