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瘦小,佝偻着背,两鬓斑白,满脸笑纹,这个在山东当地已小有名气的老汉在镜头面前依然十分拘谨,“让我采访,还不如让我多干点活呢!”毕玉安没有读过书,在莱芜莱城区的一座公厕前,他坐在一张小马扎上,用朴实憨厚的话语讲述着他的“掏粪事业”。
1980年,莱城环卫处刚刚建立,需要招聘一批临时工,毕玉安经哥哥介绍,成为了一名掏粪工。那个时候,身在农村的毕玉安已经在井下做了五年矿工。他并不排斥掏粪工作,而且可以得到来城里工作的机会,毕玉安很高兴。
刚成为掏粪工的时候,正值夏天,又热又臭。“那时都是旱厕,不像现在都是冲水的。”毕玉安说,第一次掏大粪的时候,厕所粪池口涌出的刺鼻气味熏得睁不开眼睛,胃里翻江倒海,一下子就吐了,当天的午饭和晚饭都没吃。当时,每个粪便清挖工每天都要推着四五百斤重的独轮车走上15里沙土路,每天四个来回。这15里路,上坡是最难行的。毕玉安个子矮小,推起来有些吃力。有时候力气不支,粪便就从车里洒到地上。为此,毕玉安挨过路人好几次骂。“咱也知道很臭啊,洒到人家门口,人家骂就对了。”毕玉安嘿嘿一笑。特殊的工作,满身的臭气,让他遭受过不少冷眼,他的亲戚也嫌弃他做这份工作。“清挖粪便是臭,不过闻久了就习惯了,不觉得臭。”毕玉安说。
掏粪工的身份让毕玉安差点与老伴失之交臂。1982年,经人介绍,老伴李增香远远的看了毕玉安一眼,觉得他并不起眼,也不排斥。但是当李增香得知他是个“掏大粪的”时,她说啥也不愿意这门亲事。后来,李增香在父亲的劝说下,同意了。“她说了不算,我岳父说了算。”毕玉安憨厚地咧开了嘴。
他说,最对不住的人便是妻子李增香。“我得谢谢她。”老实、腼腆的毕玉安在摄像机前说出了这样的话。“每次臭烘烘地回到家,衣服上,有时候脸上都会被溅到粪便,可是实在太累了,不管不顾的往床上一躺,衣服都是老伴洗,天天洗,从没说过一句埋怨的话!”
老伴李增香也曾因为毕玉安的工作受到过困扰。很多亲戚朋友问李增香,你不嫌臭吗?李增香总是回答:“俺没闻到臭!”毕玉安和老伴不约而同的提到了同样一句话:如果老伴不支持毕玉安的工作,那他也干不到今天。
1984年,为搞好莱城区200多座旱厕清挖任务,市环卫处专门成立了旱厕清挖队,地排木桶车淘汰了独轮推车,人工清运粪便被粪罐汽车所取代,市里还制订了严格的旱厕卫生标准。但是部分新招的职工怕苦怕累,达不到规定的卫生标准。毕玉安以身作则,亲身示范,手把手地教,终于带出了一支合格的队伍。
早在20年前,毕玉安有过多次离开挖粪岗位的机会,领导曾想让他从事管理岗位,但老伴说:“你也不识字,做啥管理啊。”毕玉安也觉得自己有一身力气,还是喜欢干活,于是婉言谢绝了。“如果我们环卫工都嫌脏,那么我们的城市将变成什么样子?”毕玉安如是说。
毕玉安并不喜欢“当代时传祥”这个称号,今日所得的荣誉,他也觉得全属幸运。“现在还有很多像我一样做了这么多年掏粪工作的人,有些人到现在也没有转正。”1995年,毕玉安找亲戚帮忙写了一份转正申请,不认识几个大字的他比着抄了一遍,递交上去。本以为没希望了,没想到半年后,领导告诉他可以转正了。莱芜环卫督查科科长李苏亭说,“老毕不会说话,就知道干活,让他干活他就高兴。特别实在。当时领导觉得老毕干的好,任劳任怨,提到转正就想到了他。”
2011年国庆节前一天,莱芜一栋居民楼化粪池冒溢,住在一楼的住户遭了殃。接到居民求助电话后,毕玉安带领两名同事来到小区,穿上雨鞋,跳入化粪池中,泡在粪水中两个小时,终于疏通了化粪池。事后,他还和同事们把化粪池及周边打扫干净。小区居民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当代时传祥”的美名也就此流传。毕玉安说:“我也没啥梦想,就想好好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