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7-30 10:10:52 来源:生活日报 作者:郭学军
卫星地图上的解放阁—舜井街片区
20世纪50年代的舜庙大殿。(济南市城建档案馆 供图)
舜井是这一片区内唯一保存的名泉泉址,另一口舜井会不会被挖出,值得期待。
期待一: 两座明代郡王府曾建于此 能不能挖出王府遗物或埋藏的宝贝
正在开发的解放阁—舜井街片区,其范围大致为东至黑虎泉北路、西至刷律巷、南至黑虎泉西路、北至泉城路。因片区内东西主街过去为宽厚所街,又称宽厚所街区。现在片区内除保留了金家大院、浙闽会馆等几处老院落外,其他地方都已经夷为平地。在片区拆迁前,宽厚所街以北有条迷宫般的老街巷——小王府街,它由原来的西小王府街和东小王府街合并而成。经考证,东、西小王府街的名称源自明代的“小王府”。据史料记载,明代德庄王第四代孙宁海王和德庄王第七代孙宁阳王先后在此地建造了一西、一东两座郡王府,时称西小王府和东小王府。之所以称“小王府”,是相对于在珍珠泉大院所建造的德王府而言的。因为这个原因,宽厚所街在明代称“王府前街”。
虽然清代以后,两座小王府旧址一带废为民居,原来小王府建筑的构件被居民用来砌墙铺路,但是在2003年,记者在小王府街调查采访时,还曾在街上发现一块大型石柱础,其可承接的立柱直径应在0.5米以上。据民俗专家姜波推断,该柱础可能是郡王府的遗物。现在,此地大规模发掘,人们不禁要猜想,这里很可能会再次发现郡王府的遗物。或许,在清军攻入济南前,郡王府会有不少宝贝深埋于地下呢?
期待二: 县城隍庙被埋的石碑会不会找到
片区拆迁前,宽厚所街路北有武库街。而武库街在清代名叫城隍庙街,街背面正对的就是历城县城隍庙。据《续修历城县志》记载,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县城隍庙创建于南关东舍坊街玉皇宫内,道光六年(1826年)改创于城内广丰仓之西,即后来的城隍庙街北段。
“解放后,县城隍庙被辟为宽厚所街小学,直到1985年建教学楼才被拆除。1982年文物普查时,除寝殿、西厢已改建外,县城隍庙的山门、大殿、东庑等均保持着清代道光年间的建筑风格。”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韩明祥先生说。
片区拆迁前,老街坊魏先生告诉记者,县城隍庙原来有很多石碑,20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都被埋在了院内。魏先生的说法在1990年油印的《历下区房地产志》中找到了印证,该书记载,“(县城隍庙)院内原有重修碑记四通,门外有石狮一对,‘文革’中均毁坏散佚”。埋在地下的石碑自然不会风化掉,它们在考古发掘中被挖出应该不难。
期待三: 香泉和历山泉能否重新挖出来
在解放阁一舜井街片区内,如今唯一保存的名泉泉址是舜井。而今年3月份,就在原舜井街北段工地,一施工单位意外挖出两口古井。这让很多爱泉市民对此片区改造充满期待,以前存留在此片区的几处名泉遗址,会不会被重新发现呢?
今天的舜井是一口井,而在历史上曾经是两口井。大舜淘井的故事妇孺皆知,相传继母逼大舜去淘井,他的异母兄弟象落井下石,要加害于他。而舜却从井下另挖了个出口爬了出来。故事的真伪已无从考证,但至少从唐代起,舜井就已经有两口,水下相通,因此唐代魏炎有诗曰“一边井中投一瓶,两井相摇响泙濞”。到了明代,人们称这对连环井为“源源泉”。另一口舜井会不会在考古发掘中被挖出,值得期待。
在舜井旁边,消失的名泉还有在金、明、清三代都位列济南七十二名泉的香泉。据文献记载,香泉是位于舜井西面的一个深不可测的大泉池,每隔六十年发水一次,发水时会溢满全城。相传池中有巨龟,为了震慑它,道士曾在池旁立碑,碑上刻符,直到清末,石碑还立在池旁。1976年,济南市第六十五中学盖教学楼时,香泉被填埋。
此外,清末济南书法家王钟霖在《七十二泉考》中所记载的“历山泉”也位于这个片区内。“历山泉在南门内以东,历山顶街南,俗名‘两山夹一井’”,并认为此泉形成了“历水”。片区拆迁前,老街坊谢树珍曾告诉记者,“两山夹一井”就位于历山顶街南头的三曲巷中,水质特别好,后来因发生小孩不慎落井和某妇女跳井寻短见之事,该井才被填埋。
“类似香泉、历山泉这样的重要泉址,如果在附近逐层下挖,找到原泉址应该不是太难,关键是开发部门有没有决心保护。”爱泉市民王有贵说。
期待四: 千年舜庙旧址十分重要 欧阳修舜泉诗碑能否重见天日
1985年,舜井商业街拆迁时,在街西一堵民墙中,发现了消失数百年的元代石碑——迎祥宫碑。该碑5米多高,立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篆额和撰书者分别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和元代济南状元、历史学家张起岩。据主持该碑出土及修复工作的文史学家韩明祥先生介绍,碑文记载了道教全真派在济南地区的初期发展史以及道教建筑迎祥宫的修建情况,内容非常重要。
舜庙又称舜祠、舜皇庙,由于舜耕历山的传说在济南一带由来已久,为大舜所建的祠庙自然是济南历史上最重要的庙宇建筑之一。早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有对“历祠”(即后来的舜祠)的记载——“历祠下泉源竞发”。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济南第六十五中学时,舜庙大殿才最后被拆除。
由于舜庙、舜泉(又称舜井)的重要,欧阳修、曾巩、苏辙等数位历史名人都留下了相关游记或诗作,至于历代重修时存留的碑刻,更是难以计数。由于朝代更迭及社会变迁,关于舜庙的历史碑刻一块也没有保存到现在。
“岸有时而为谷,海有时而为田;虞舜已殁三千年,耕田浚井虽鄙事,至今遗迹还依然。历山之下有寒泉,向此悲号于旻天。无情草木亦改色,山川惨澹生云烟。一朝垂衣正南面,皋夔稷契来联翩。功名德大被万世,今人过此犹留连。齐州大守政之,凿渠开沼疏清涟。游车击毂惟恐后,众卉乱发如争先。岂徒邦人知此乐,行人亦为留征轩。”——这首著名诗作便是北宋文学大家欧阳修所作的《留题齐州舜泉》,又称《舜井歌》。相传此诗为当年欧阳修到青州做知府,途经济南游历舜庙时所作,后来由大文豪苏轼书丹,将其刻石存于舜庙,成为舜庙镇庙之宝。金代元好问到济南来游历时,欧阳修舜泉诗碑尚存于舜庙,因此,他在《济南行记》中特意对此记了一笔。到了元代,此碑还存于舜庙,这一点,迎祥宫碑的碑文上有明确记载。
或许是元明之际的战乱有关,舜泉诗碑在明代却不知去向。以至于明末历城地方志中,仅仅收录了欧阳修的舜泉诗,却不再提舜泉石碑位于哪里。既然迎祥宫碑能在消失数百年后重新被发现,那么,在解放阁—舜井街片区内,业已消失的欧阳修舜泉诗碑在此次考古发掘中能否重见天日呢?
从其他片区的考古发掘看,济南老城区的地下文化层多在5-6米,从宋元明清上溯至先秦甚至商周时期,都有先人遗存发现。此前在高都司巷、县西巷、旧军门巷、运署街、按察司街、卫巷等片区开展的城区地下考古,回回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基于此,此次对解放阁-舜井街片区的考古发掘,肯定也会“不虚此挖”的。
姑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相关新闻
舜井街片区的 元代迎祥宫碑要迁移 为保护石碑,迁移时在外面加个“铁笼子”
“舜井街片区施工工地旁边的元代迎祥宫碑要进行迁移保护了!”今天下午,记者获得消息后赶到现场看到,该碑已经被施工的脚手架包围,迁移施工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迁移地点就在舜井北侧几米处。
“这个迁移项目是由我们公司来做的,方案已经由有关专家进行了论证,并报文物主管部门备了案。”正在现场的山东智邦文保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正春告诉记者,由于这块石碑在历史上曾经碎裂过,现在的整块碑是经拼接后固定下来的。所以,在这次迁移过程中,他们要特别小心地将石碑安全、完整地迁移到目的地。
“整个迁移过程分四个步骤。”胡正春介绍说,由于现在的石碑是经黏结而成的,他们首先要对石碑进行图纸复原。接着,要对整个石碑进行保护,然后整体加固,用钢架做有效支撑,再在石碑底部制作混凝土和型钢碑托。第三步,要对平移跑道进行铺平处理,并在整个跑道表面垫上木板来减轻在平移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力,同时对平移目的地做承接石碑的准备。最后,用吊车将石碑整体吊起,在平移过程中保持石碑紧贴地面,做到可以随时放下。
“说得形象点,就相当于我们在石碑外面加一个铁笼子,通过吊铁笼子迁移石碑,不会直接去吊石碑。”胡正春说,这块石碑大约有15吨重,加上外围的支撑,吊装的总重量大约有20吨,一台吊车如果不行就用2台,要确保安全迁移。他用手指了指石碑东侧舜井北面一个刚挖的浅坑说,这个坑的位置就是石碑将要迁移到的地点。
据胡正春介绍,之所以要迁移这座石碑,是为了以后更好地保护它,因石碑现在处的位置紧邻施工工地,很不安全。石碑迁移后紧邻舜井,也方便以后向公众展示。
□相关链接 看看之前在济南老城区 都挖出了哪些宝贝
高都司巷工地:
先秦古井挖出完整陶罐
2002年10月2日,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对位于泉城路一侧的高都司巷工地展开抢救性考古发掘。当天下午2:30,在对暴露于施工现场生土层中的一口古井遗迹进行探寻时,考古人员发出惊呼,原来,井底泥水中露出一个灰黑色陶罐,这是高都司巷考古现场出土的第一件完整器物。时任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李铭介绍说,这可能是古人汲水时不慎掉入井中的,从器型上看,陶罐为战国甚至更早时期的先秦民用器物。此后几天里,这里的考古发掘就像在穿越时间隧道,先秦至明清时期的历代遗存、遗物相继被发现,其中有完整器物二三十件。
旧军门巷工地:
不少残缺的商代炊具被发掘
2002年11月30日至2003年3月2日,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旧军门巷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完整器物30余件,其中品相完好、外观精美的元代青釉瓷瓶、宋代白瓷碗、白釉四系瓶等器物让世人眼睛为之一亮。而在考古人员眼中,最为珍贵的却是考古发掘后期,在接近生土层的地层清理出的陶器残件,初步判定,这应是商周时期的民用炊具残部。正是这些在普通人眼里破烂不堪的陶器残片,揭开了济南古城区3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存在的历史面目。
县西巷工地:
残缺的佛像批量出土
2003年5月15日,县西巷考古现场传来喜讯:一尊无头的青石佛像露出项背。次日,该佛像被拖出探方,同时还出土了其余9尊佛像,有青石质料的,还有汉白玉质料的,虽然都残缺不全,但雕刻精美。至8月7日,在20平方米的范围内相继发现佛像近50尊。县西巷佛教造像的出土,证明此处即是志书上所记载的唐代开元寺旧址。
按察司街工地:
唐代墓葬出土反证老城范围
2004年4月5日,在按察司街考古现场,一座唐代晚期的夫妻合葬墓意外地显现出来,该墓葬为土洞墓,墓室、墓道呈“甲”字形。墓室东南角出土一组完整随葬瓷器,其中包括白瓷壶、黄釉瓶、青釉碗各一件,瓷碟3件。在随葬瓷器北侧,发现人头骨两个。据介绍,这是济南地区较为典型的唐代夫妻合葬墓。时任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李铭介绍,目前护城河以内的济南古城区是明代济南城的范围。由于古人死后一般不会葬于城中,这一墓葬的出土可反证出,这一区域当时位于城外,历城县城应在现在古城区的西半部。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按察司街在济南城市考古中第一次发现冶铁遗址,共有两处,出土了大量铁矿石和铁渣。
运署街工地:
汉代陶范残片印证冶铁历史
2004年底至2005年初,考古人员在泉城路一侧的运署街工地有两大发现。一是在距地表2.5米处新发现一处完整的砖砌遗迹。该遗迹直径1.5米、上口收缩,不像是水井,从其形状上看,很可能是一处“水窖”。二是首次发现汉代冶铁陶范。考古队领队、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房道国介绍,这里和2004年初发掘的按察司街现场应该是一处相连的冶铁遗址,这个冶铁遗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150米。
恒隆广场工地:
山东罕见的宋代双鱼瓶出土
2008年7月到9月,在济南老城区泉城路南侧恒隆广场工地(原卫巷东侧区域)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收获颇丰。出土的陶瓷器年代从唐宋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既有唐代双耳白瓷罐,又有寓意连年有余的宋代双鱼瓶,还有宋代磁州窑四系瓶、绘有太极八卦图的清代小青花瓷杯、黑釉陶瓷棋子等。其中的双鱼瓶在山东比较罕见,是在济南地区首次考古发现,十分珍贵。
另外,在这个考古工地还出土多件其他种类的精美文物。比如,在一个北宋瓷罐里发现的多件金银器,大都造型别致,做工考究,很是珍贵。尤其是那件造型精巧的凤头金钗令人称奇。